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工程机械行业景气度震荡上升,是最具长期投资价值的行业。国内需求依然旺盛,下半年增长率会放缓;国际市场份额继续提高;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将优化产品结构;毛利率虽然可能小幅下降,但是利润增长趋势未改。另外,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的行业代表性最强,管理水平也优于其它子行业,研发和国产化水平也是机械行业中的佼佼者。   


    重型机械连续五年保持35%以上的高增长,增长动力来自于下游冶金、水泥、采掘行业的蓬勃发展,扩大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产能的进程仍在继续,重型机械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趋势使行业景气度维持高位。   


    航空制造业的需求旺盛,大飞机项目将促进技术升级和资源整合。作为战略发展产业,政府直接投资力度加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飞机得到国家各项政策的大力扶持,未来10--20年是我国航空工业的战略发展期。一航和二航合并将加快上市公司资产注入进程,并为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     


    中国机械制造业能否取得价格主动权和成本控制权,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生产进程,这是制造业转型的一个标志,这一点韩国制造业的经验值得借鉴。   


一、 探索国际制造业转型之路   
 
    历史不会简单重现,但却有相似之处,研究日本、美国在石油危机后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我们有借鉴意义。回顾各国工业的发展史,工业高速增长会伴随着成本的上升,石油危机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明显。中国目前也进入了高成本时代,正如日本的八十年代,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将会促进制造业长期竞争力的提升。   


    1、石油危机对各国工业的影响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持续3年,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都明显放慢,对发达国家经济影响尤其严重,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GDP下降了4.7%;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GDP下降7%;欧洲GDP下降了2.5%。   (1)两次石油危机对美国工业的影响长达十年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1975年)和第二次石油危机(1979——1980年)期间美国经济出现了“滞胀”,即生产与就业的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美国的工业生产从1973年12月开始到1982年发展停滞。     


    经济危机有其必然性。首先,二战后以航空、电子能、合成材料和计算机为中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50——60年代的工业高增长,而到70年代初,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力已明显减弱,而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还在酝酿之中;其次,二战期间被抵制的固定资产投资、住宅和耐用消费品需求在战后得到释放,到70年代这一推动力开始减弱,1965——1976年美国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年增长率为4.4%,而1973——1976年下降到1.9%。   (2)对日本工业的影响剧烈但短暂   


    进入70年代,日本经济减速已经开始,高速增长进入末期。导致日本经济减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田中内阁的“列岛改造计划”使设备投资迅速增加,通货膨胀加剧,从而引至一系列紧缩政策的出台;二是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和“日元升值冲击”使以贸易立国的日本遭受挫折;三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速了日本的消费物价的上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和出口。   


    1973年的“石油危机”给日本的打击是巨大的,1974年日本的实际增长率下降到--1.4%,为战后出现的第一次负增长。石油危机带来投机风潮,物价暴涨,政府不得不采取强有力的金融紧缩政策,虽然控制了物价,却导致设备投资停滞,经济增长减速,失业增加。   


    1975年日本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器具、输送机械器具行业的收入增长率分别降到--6%、--6%和--8%,利润的增长速度下降到--51%、--45%和6.4%。   


    不过收入和利润率的负增长只持续了1--2年。   


    2、石油危机后日本产业转型路径分析   


    (1)转型之一:向资源节约型的“组装加工”方向发展   


    石油危机迫使日本改变产业结构。1973年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缩小了大量消耗能源的产业,工业化发展的重点从基础材料型产业向汽车、机械、电子等加工组装型产业转移,使整个产业结构向节约能源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的结构转变。日本政府发表的《70年代展望》提出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型设想,把电子计算机、宇航等尖端技术领域为中心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性产业发展,这些产业具有耗能少、附加价值高等特点,是摆脱能源制约、切实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而后的几年,日本的重化学工业比重明显下降,产业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的“组装加工”方向发展。   


    据日本兴业银行的调查,1973年以后的约10年间,日本实际GDP增长47%,但一次能源的消耗量只增长了17%,单位GNP的石油消耗量下降了一半。在重工业领域,有色金属、钢铁、化学产业的地位让位于医药、运输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产业。因此,尽管1978-1979年爆发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价格从1978年中期的每桶13美元暴涨到1980-1981年的每桶40美元),但日本经济所受影响甚小。   


    (2)转型之二: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   


    石油危机并没有击跨日本制造业,在1980--1985年日本机械产品出口占比明显提高,从62.7%提高到71.8%。   


    技术进步和提高效率是重要手段。1979--1984年日本制造业效率增长速度领先于美国二倍。石油危机促进日本汽车行业被迫提升产品技术水平,针对尾气排放限制与汽油价格高涨,日本主要汽车厂都暂时放慢了新车开发的脚步,而集中投入到节油与低污染发动机的研发上。   日元升值和经济衰退下的成本削减运动。1990年后日本制造企业在日元升值和经济泡沫破灭后,国内和出口盈利性双双出现下滑的趋势,日本企业正式开始了以设计简单化为中心的成本削减运动,以降低设计和采购成本,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的步伐,90年代后半年盈利开始恢复。 建立紧密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强调供应商交货准时和保证质量,以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存货周转率。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