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哪怕是在信息时代。


  制造业对于一个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的经济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即使对于处于所谓“后工业化社会”(经济服务化)或者是信息时代的发达国家,尽管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在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下降,但是由于服务与信息的载体均为物质产品,制造业的发展仍然处于一种核心的地位。本文主要追溯日本战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这对于正处在工业化进程并且处于信息时代入口的中国来讲,是不无借鉴和裨益的。


“追赶”的时代


  战后,日本在经济复兴的过程中,就着眼于长远,把包括钢铁等产业在内的制造业的振兴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日本经济尚未完全恢复之时,日本政府就策定了“产业合理化计划”,制定了《企业合理化促进法》(1952年),把综合机械加工、冶金和化工等制造业作为发展出口的主力产业,指出了要振兴这些工业的出口。为此,《企业合理化促进法》规定了一系列促成和加强资本积累以及提高技术水平的措施,如实施特别短期折旧制度,以加速设备更新;为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发放科研津贴;向私营企业提供政府所属试验设施等。


  日本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有关产业发展的促进政策,其中机械工业和电子工业的相关政策对日本制造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1956年制定的《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指定了机床轴承等10余种机械工业部门,大力推行专业化生产,加速实现了技术设备现代化。在振兴电子工业方面,1957年制定了《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58年确定了《电子工业振兴5年计划》。1966年又启动了大型工业技术研究开发制度,促进电子产业的技术开发。在机械产业与电子产业日益结合的形势下,1971年《特定电子工业和特定机械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则继承了“机振法”和“电振法”,确定了机械工业与电子工业相结合的目标。在这些相关产业政策中,都规定了对这些产业部门的优惠政策,如用财政资金提供重点贷款、开发银行优先贷款、对进口设备予以补助、实行加速折旧,以促进机械产业的现代化。对于这些产业的技术引进所需要的外汇,也规定予以优先。


  发展制造业的关键不仅在于取得规模经济效益,而且还在于提高整个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那些机械组装产业,相当一部分的零部件依靠购入。没有优质的零部件提供商,就不可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也难以提高生产效率。在这方面,日本工业标准的推广和培育中小企业政策的实施,功不可没。1956年《中小企业振兴资金助成法》和1960年《中小企业个别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都推动了中小企业的现代化。通过振兴中小企业,培育了一批零部件厂商。实际上,日本的汽车工业正是在中小企业现代化的基础上才建立起来的。而标准的建立不仅有助于专业化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而且对于提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在发展制造业时,还改进了企业管理。日本在引进美国的质量管理的同时,注意开发适于日本的生产方式。丰田汽车公司的“看板生产方式”就是一个典型。由于先进技术与先进管理方式的导入,日本的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得很快,其速度高于其他工业国家。


  制造业的发展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的发展和相关政策的配合。如汽车工业的发展,除了制造业之外,道路的建设、汽车消费政策都是不可欠缺的。而丰田生产方式也需要强有力的物流、营销体系的支持。日本在汽车工业成长的过程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如1954年第一次道路整备五年计划等。


  优质的劳动力也是确保制造业振兴的重要方面。早在1958年,日本就制定了职业训练法,其后重视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教育的做法一直延续了下来。直至今天,日本的制造业中仍然存在着一大批以技术为自豪的劳动者,正是他们使许多的日本产品犹如艺术品般地精致。


  日本制造业的成长得到了政府的扶植,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它的发展也绝不是一味地依赖温室保护,从某种意义上它也是在对外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日本先后在1960年和1967年实施了贸易自由化与资本自由化。由此,日本市场逐渐开放。日本企业不仅在世界上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和产品进行竞争,而且也在日本国内市场上与进口商品和外国企业竞争。对于日本这样一个以贸易立国的国家来讲,只有在这种竞争中生存下来,才能得到成功。而日本的机械制造、电子、汽车等产业都是在国际竞争中才真正得以生存和壮大的。日本的产品质量正是在扩大出口的过程中得到了提高。


  正是由于制造业的发展,日本迅速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跨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经济大国。日本的产品质量大大提高、生产水平提高、劳动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新干线、百万吨级的油船、汽车、半导体等一大批工业制成品都成为日本的形象产品。


“技术立国”与“日本第一”


  在追赶上了发达国家之后,日本尽管进入了所谓后工业化社会,但是并没有放松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追赶阶段,日本尚可以靠引进技术来提高产业的技术水平,但是在追赶结束之后只能依靠自主的努力。在新形势下,日本确立了“技术立国”的方针。


  为了促进新技术的开发和加强基础技术的研究,日本先后制定了《推进创造性的科学技术制度》和《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制度》。为了促进自主技术的开发,日本建立官民一体的科学研究开发体系。实际上,在微电子研究方面,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开发就是在官民体系下完成的。在《研究下一代产业基础技术的制度》下,更把宇宙开发、原子能、海洋开发、新能源、生物化学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基础技术研究以委托研究的方式交给民营企业来开发。


  提高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是日本促进技术进步的有利措施。政府加大了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力度,私营企业也纷纷追随。原来一直不足日本gdp2%的科学研究开发费用的比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迅速扩张局面,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突破了2.5%的比例,超过了美国和西德的水平,目前稳定在接近3%的水平上。


  日本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提升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了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竞争能力,日本把制造业的发展目标从资本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具体地说,在基础原料工业、加工组装工业、高科技等产业部门中实现软件化、系统化、特性化、流行化、联系化和灵活化。在推行制造业机电一体化的过程中,1978年制定的涉及电子产业、机械工业和信息处理产业的《特定机械信息产业振兴临时措施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3个产业的结合,使日本的微电子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日本成为使用产业机器人最多的国家。这既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也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而日本的家电产品更是在世界市场上所向披靡,以至于日本可以称为“电子立国”。


  这样,日本的商品成为了世界上品质最佳产品的代名词,made  in  Japan 风靡一时,以至于美国人的用词中出现了“日本第一”的词汇。丰田生产方式也成为世界模仿的对象。在日元升值的情况下,日本之所以能够克服日元升值对日本出口不利的影响,成为资产大国,均得力于日本制造业强有力的竞争能力。


失去的十年与信息革命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低速增长与停滞交织的时代。由于“泡沫经济”的破碎,日本经济包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从整体水平上有所下降。随着日元升值和伴随而来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的产业向海外转移,出现了所谓“产业空洞化”现象。亚洲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国家的迅速崛起,使日本在一部分产品上开始失去国际竞争能力。美国经济复苏和美国制造业在汽车等领域重振雄风,又使日本相形见绌。而在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等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日本与美国的距离又被拉大了。


  在信息革命时代,日本确立了新的科技立国方针,1994年通产省制定了新技术立国方针,而1995年科技白皮书则明确确认了科学技术立国。


  为了强化日本的竞争力,使经济恢复活力,日本目前正在努力培养新兴产业,其中,生命科学、信息、环境、纳米技术和材料科学被列为新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日本落后于美国还在于其制度方面。为了营造一个促成产生技术创新的环境,日本正在加强其官产学的研发体系,增大对其的投入,并进行相关制度的改革。由于现代科技与大学研究关系密切,突出大学的作用成为强化“官产学”一体研发体系的重要一环。比如鼓励大学的专利发明与实用化、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增加风险企业的孵化器。在增加投入方面,仅2002年的预算中就把对招标管理科研补助、对技术实用化研究的补助和对青年研究者的研究补助增加约60%。此外,在制度方面,专利制度的改革、供应链管理的导入、商法的修改等均朝有利于发明创新的方向进行修正。比如专利审查时间缩短,有利于适应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


  日本虽然在电子元器件生产上有优势,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落后于美国。为了赶上这一潮流,日本正在努力加快信息革命的步伐,如在日本全土铺设光缆、在小学开始普及计算机教育与英特网。


  在制造业日益软件化的形势下,促进硬件与软件的结合,成为加强制造业的有利手段。比如,利用在制造电子元器件上的制造优势,将人工智能、模糊技术应用于产业机器人,不仅在组装产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在救灾、福利等事业有着广阔的前途。而数字技术不仅导致了许多新产品的出现,而且还在改变着制造业本身。


  掌握核心技术,立于不败之地。日本尽管在信息化方面与美国相比略逊一筹,但是在一些领域仍然处于领先地位。日本的一些企业大都致力于技术开发,使自己在世界市场的竞争中能立于不败之地。如索尼、京陶等公司就是这样成功的范例。没有日本的元件,美国的巡航导弹就不能飞行,从这一个例子就不难想象开发自我技术和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际分工,强化特长。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日本有实力的制造业厂商大多通过转移低附加价值生产,致力于高附加值部分的生产这一方式来强化自己的竞争能力。比如电视机生产,通过开发数码电视来完成对产品的升级换代。一些家电厂商通过只从事液晶显示器生产,放弃在日本国内生产显像管来完成自己的生产配置。由于日本经济整体受挫,这样的产业结构的调整进展并不顺利,但是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一调整势头还将保持下去。


  美国的信息革命是建立在日本的半导体生产设备之上的,这一稍稍夸大其词的说法道出了一个真谛: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哪怕是在信息时代。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