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选出12个城市进行试点公立医院改革,使得地方推进新医改的热情高涨。卫生部今年8月开展的试点城市遴选结果将于近日公布,各省城市纷纷出台地方医改实施方案,力争成为首批国家试点城市,以抢占医改先机。
公立医院改革被视为是中国新医改中任务最艰巨、情况最复杂的一块。中国国务院确定要在今年启动100家公立医院开展改革试点后,卫生部今年8月以来在东、中、西部地区展开遴选工作,将选出12个中等城市成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结果预料会在近期公布。
江苏省惟一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镇江,9月初率先抛出一份涉及产权的医改实施意见,构想是“股份制加集团化”,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镇江出台的方案鼓励非专科类的二级医院通过兼并、托管、股份制等形式引入民营企业。例如医院可采用“政府控股的股份制”,企业和医疗骨干分别占股45%和25%,政府掌握的30%股权则享有否决权。
在股份制改革的基础上,镇江也将组建医疗集团,两家三甲医院康复医院和江滨医院将各自牵头,自由选择二级医院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跨区纵向整合。方案希望通过整合打通一、二、三级医院之间的转诊通道,并鼓励两大医疗集团之间充分竞争。
成都拟设医管局
四川省成都新医改的方向也已眉目初定,拟设“医管局”实现公立医院的管办分离,并且计划推动公立医院的市场化,更多资金将投向社区医院,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等。
据《成都商报》报道,“医管局”概念取自香港,其模式改变了卫生部门对医院干预过多的状况,激活了公立医院的竞争力,给予医院更多的自主权。按照初步设想,成都设立“医管局”后,管理医院的职能将从卫生局剥离,卫生局的监督,规划,制定资格准入、规范标准等职能将得到强化。
广东省深圳也已向国家申请成为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试点城市,其改革尝试将建立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包括在市、区层面建立医院管理委员会,成立以院长负责制为中心的医院管理组织,以及建立多元监督考核机制。
托管模式也深圳公立医院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之一。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十一五”期间投资兴建的最大市属医院滨海医院将交由香港大学托管。双方在今年8月签署合作备忘录,标志着该医院将成为首家由香港机构采用港式管理的中国大陆医院。
据悉,跟大陆现有的公立医院不同,该院的医务人员将全部没有编制,而薪酬管理将参照香港考核机制。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