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前,两国气象人员交往多以民间形式进行。1954年10月9日,日本学术文化访华代表团成员和达清夫(日本中央气象台台长)应邀到中央气象台参观访问。1957年7--8月,日本气象协会和学会分别派岸保勘三郎、佐贯亦男、毛利茂南来华考察。在华期间岸保作了数值天气预报及台风方面的短期讲学,与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的气象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同时,佐贯亦男则进行了标准气压表的比对工作。1974年1月11--20日,日本气象厅辅佐官根本顺吉应邀来华访问。他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和广州,并就世界气候异常问题与张家诚等中国气候学家进行了学术交流。 中日气象科技合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气科院先后派出9人(次)去日本气象厅、有关大学等研究机构进修、工作、考察访问及参加会议。1982年5月,在日本气象学会成立100周年之际,张家诚应邀撰写论文表示庆贺。同年10月,日本气象学会在筑波举行热带气象区域科学会议,董克勤在会上宣读了论文。周秀骥于1985年1月赴日本广岛、东京参加了核战争环境影响会议。
90年代起,中日气象科技合作项目主要有:
1993年开始执行的中日亚洲季风机制合作研究,对促进中日季风学术交流和合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此,日本在我国增设2个自动气象站和2个无线电探空站。1998年在我国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期间,进行了同步观测和资料交换。1999年2月,中日亚洲季风机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双方专家对1993年以来开展的合作和所取得的成果表示满意。
在台风路径预报及台风路径异常突变等方面,气科院专家与日本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业务,成果显著。陈联寿及其他专家多次参加国际会议进行交流,介绍了我国在台风异常路径研究方面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引起学术界瞩目。
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有关青藏高原科学试验国际学术讨论会,日本、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9位专家参加了讨论会。该项目的主要合作伙伴是日本气象研究所及日本筑波大学等单位。自1996年起,每年在中国和日本分别召开一次项目联合协调委员会会议,研讨合作计划及交流合作成果,为此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气象仪器装备领域的对外合作逐步加强。1998年11月,国家气象计量站站长吕文华受世界气象组织亚洲仪器中心的主管官员邀请,赴日本参加世界气象组织“二区协气象仪器专家培训班”,同时考察了日本自动化气象站技术保障系统。
在农业气象领域,气科院也与日本有关单位也开展合作。1995年和1998年,在外专局的支持下,两次邀请日本千叶大学中山敬一教授来院讲学。1999年,气科院派出两位专家赴日本千叶大学,就农业气象减灾及21世纪食物安全的气象保障方面开展了学术交流,并就该领域的合作进行了探讨。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