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产汽车社长卡洛斯•戈恩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张订单,居然引发了整个日本钢铁业翻天覆地般的重组。但是,坐在JFE集团东京总部宽敞的会议室里,当记者问控股公司董事长及联合总裁江本宽治(KANJIEMOTO)“戈恩的举动促使你们获得今天的发展,是不是要感谢他”时,这位倔强的日本老人,沉吟了半晌以后说“可能如此,但我不感谢他”。


危机


    2001年一次会议上,刚就任日产汽车的“外国人社长”不久的卡洛斯•戈恩,为了挽救日产,大力削减成本,他向日产的钢板供应商们发出了一张通知,要求供应商们降价二成,否则的话就要“集中采购”,只选择一家供应商。这一行为正如他的其他改革一样,打破了日产当时的一切规则。


    从汽车厂商来说,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但是这意味着,作为日产汽车的第二供应商,JFE集团的前身川崎钢铁(KawasakiSteel),突然就损失了一个大客户。更糟糕的是,日产的这样一个决定,立刻得到了其它公司的连锁响应,所有钢铁厂都收到了客户的要求,可能会进行“集中采购”而节约成本。日本钢铁厂商与其它产业厂商之间的紧张关系骤然升温。


    也许在世界的其它国家,尤其是在中国,这种事情几乎是家常便饭。但是对于习惯紧抱成团共同作战、声气互通的日本厂商与供应商,这种不留情面、只讲利益的行为,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再加上当时日本整体经济陷入不景气,钢铁业也极不景气,这种撤单行为更是雪上加霜。


    日本整个钢铁业都震动了。当时,整个行业呈现“一强四弱”格局,新日铁是全日本最大的钢铁公司,而日本钢管公司(NKK)、川崎制铁(KSC),以及住友金属工业、神户制钢所规模较小。2001年度,“四弱”均出现赤字,赤字总额达到2140亿日元。除了新日铁之外,其它的四家厂家都感受到了身上的寒意。


    “很明显,维持‘一强四弱’的情况不行了。如果客户只选择一个最大供应商的话。‘四弱’就肯定没有活路了。”江本宽治说,“起码要变成二强分争的世界。”那种“被别人要胁”的感觉,已经让这位在钢铁产业里做了几十年的倔强老人忍无可忍--不知道他当时有没有拍案而起。


合并


    川崎制铁社长的江本宽治很快找到了日本钢管的社长下垣内洋一。密室会谈之后,双方一拍即合,川崎制铁与日本钢管将以合并的方法,成立一家新的钢铁业公司--JFE集团。2000年4月,双方就已经在寻求双方合作的可能性。2000年9月,两家公司就开始在物流、维修、原材料购买方面进行合作。2001年4月,日本钢管与川崎制铁正式宣布合并。2001年9月,日本“平机会”批准两家钢铁厂合并。


    不久以后,新日本制铁与住友金属工业、神户制钢所三家联盟,分别发表了一揽子业务合作协议。日本的钢铁行业分别形成两大集团,从“一强四弱”格局,变成了“楚汉分争”的新格局。其中仅新日本制铁2003年的钢铁产量达到2990万吨,占日本国内产量的近三成,而合并以后的JFESTEEL的产量则达到2700万吨,净销售收入达到2.4万亿日元。


    巨大的厂房和设备、火花飞溅的高炉、堆积如山的煤炭与矿石、汗流浃背的工人--这一切,都是钢铁这个重工业的象征。两个产品和业务结构相似的钢铁巨人要进行合并,其中的艰难和痛苦磨合又岂是一语可以道尽的。


    “当时也只能选择合并的方式,因为钢铁业不象其它产业--收购一家其它钢铁企业最起码也需要几千亿日元。而当时谁也没有这个财务力量。”江本宽治说。


    所以,双方只能选择最平等的合并方式。最后双方决定以换股的方式,合并两家公司。江本宽治记忆犹新的是,决定双方合并的时候,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刻。困扰他的最主要是换股的价格问题,在合并以前,双方都邀请了会计师行做Due Diligence(尽职调查),所以双方对彼此的资产负债都非常清楚。


    但是双方都是要说服股东的,所以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协调。当然如果以最简单的1:1换股是最方便的。但是股东们难以说服。“当时两个人都筋疲力尽了。经过整整一天的商量。最终确定了换股的价格。”江本宽治说。因为当时川崎制铁的情况比日本钢管要好一点,所以最终川畸制铁对日本钢管的评估价是1:0.75。


    两套人马,两种截然不同的公司文化,如何平稳地走到一起,又是非常头痛的事情! 因为是合并,而非收购,所以整合的复杂程度远比一家主导的收购要困难得多。为了能够达到最终的理想结果,两家公司尽全力设定了均衡、双方平等的架构。这从JFE目前的董事会设置可以看出--来自川崎的江本与来自日本钢管的下垣内洋一成为JFE的Co--CEO,共同决定JFE的最高决策。“在一般日本公司里,社长的地位会比会长较高,但是在JFE钢铁里,却是一样。”JFE集团的企划部长铃木昌范补充说。


    “但是因为两个人之前就有很好的信赖关系,两家公司又都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所以两个人的想法相当一致。”江本宽治回忆说,新公司成立到现在,在重大决策上,两位联合总裁的想法相当一致,没有太大的冲突。


    双方的两套人马的融合则用了更长的时间。未合并之前,就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来讨论每一个重要岗位上的人选是谁。当然挑选人选的唯一指标是能力,但是还是经过了一番磨合。最后还是根据双方的公司的实力进行了一下平衡。到了2004年的4月,才组建了比较好的人事架构。


    合并以后,新的JFE集团在日本就有西日本、知多市及东日本三个大型钢铁生产基地、五个主要工厂。其中西日本基地据称是全球最大的一体化钢铁生产基地。公司还在美国、泰国等有24家子公司或联营公司。光是在中国就在河北渤海、山东、福建、海南、江苏等地有5家子公司,另外,JFE集团去年还在广州投资开厂,2006年将营业。


整合


    合并以后,新的JFE集团立刻就开始了业务整合的工作。从采购、销售到生产,双方所有业务重迭的地方一律进行了大规模的撤并。从JFE集团得到的官方数据,单是在生产方面,就计划在两年内关闭冗余的两座高炉和15条各种产品的轧钢线。


    关闭两座高炉很简单,但是对于钢铁工人来说,高炉却是他们心目中的骄傲,有着非常重大的象征意义。通过一口气关闭两口高炉,JFE集团表达了自己改革的决心。考虑到新公司的利益,JFE最高层决定,关闭原来属于川崎制铁的两座高炉,而不是两家公司各一座。总计15条轧钢线的关闭,也一举削减多余的350万吨钢的生产能力。


    “其实合并的最大效果不在于成本的削减,而在于优化了产品的生产。因为双方的相同产品线很多,所以合并生产以后,反而生产安排的自由度增加了,开工率从以往的60%上升到了80%。”


    钢铁业最大的特征就是,生产线的开动并不是像想像中那样简单,是不能随意关停的。就算开工率只有50%,所有的生产线也必须开动着,固定成本是无法压缩的。综合开工率从60%上升到80%,意味着产量上升,固定成本不变,产品的单位总成本大幅下降,毛利润也会大幅上升。


    在采购、销售以及钢铁业的一些高增值业务上,双方合并以后产生的业务重叠也很多。例如,两家公司都有容器的制造业务、生产建筑材料业务、化学品业务以及电镀业务;在产品研发、信息系统、物流运输、工程制造及维修等后台业务上,也都有重叠的公司。甚至在钢铁业的上游矿业,两家公司都有重叠业务。所以,JFE计划在2004财年之前,一口气合并掉18家子公司。


    在研发上的整合,是JFE合并以后收益最大的一部分。“因为我们本来有40%的课题是一模一样的。因为没有减员,所有现在我们可以有更多的研究课题。”江本宽治说。人员方面,考虑到对社会的影响,所以JFE没有大规模裁员,而是打算用“自然减员”的方式,将冗余人员压缩7200人,约占总体人员14%。


    精简以后,JFE将会形成五家事业公司为主体的结构。除了主营钢铁业务的JFE钢铁之外(合并之后有几十家子公司,14000名员工),JFE集团还拥有较小的一些业务,如工程业务公司(JFE ENGINEERING)、JFE城市发展公司、川崎微电子等其它业务,集团底下还设立了一个研发中心。JFE还设立了“ONL YONE”和“NUMBER ONE”战略,鼓励旗下子公司强化那些独有的,或是市场份额上占优势的业务,相关的资产投入也只将集中在那些NUMBER ONE以及ONL YONE业务上。JFE设定的目标是,未来这个“拳头产品”占总体销售额的比例将达到15%--20%,比现在翻一番。


    “合并以后,我们很好地降低了成本。但是最主要的是,我们的价格谈判能力增加了。”因为从过去的五家供应商,一下子变成两大集团。钢铁厂商对汽车业等大客户的议价能力,反而增加了。江本宽治对此很欣慰。也许他依然对日产当时的要胁有些“耿耿于怀”。JFE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到2006年,净利从目前的1046亿日元,上升到2500亿日元,销售回报率从4.3%要提高到10%,固定资产回报率要从现在3.7%提升到9.0%。而债务则要从2万亿左右削减到1.6万亿日元。


    最近日本经济复苏之后,汽车、造船等产业也在回升。这样,日本钢铁业的日子就比以往好了许多。再加上,日本的旁边出现了一个高速增长、工业正在“重化”的中国。


中国潮流


    “以前日本钢铁业依赖对美国的出口,但是中国经济开始强劲增长之后,对日本钢铁的需求带来很大的变化。”江本宽治说。中国虽然是全球钢铁第一大国,也拥有一些巨型公司,但是高档钢产品还是依靠进口。日本与中国关系虽然常有摩擦,但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日本钢铁厂的主要海外市场,日本钢铁业界称之为“中国潮”。根据日本钢铁联盟的数据,2003年日本向中国的直接钢铁出口就达到了692.3万吨,比2002年度增长了7.0%,而且这已经是连续5年增加了。2004年4月份单月,日本向中国直接出口的钢铁就达到了59.4万吨,同比增长24.3%。而且这些数字还没有算上从韩国转口,最终目的地是中国的钢铁产品。


    日本钢铁公司也开始大量投资中国市场。除了JFE计划在广州设工厂、新日铁与中国宝钢一直有合作之外,其它日本钢铁企业,如住友金属工业等也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主要是满足进入中国的日本汽车厂商的需求。在JFE集团的业务中,钢铁出口占了40%,其中对中国的直接出口就达到了18%,几乎占了出口业务的一半。如果加上从韩国转口的钢材,实际比例更高。中国市场已经成为JFE集团的一个重点市场。而且对中国的出口全都是高附加值的产品,对JFE改善赢利率不无好处。


    江本宽治比较感激中国经济对JFE集团业务的拉动。对于JFE集团来说,处于变革的关键关头,这个适到好处的“时利”,无疑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江本宽治表示,如果公司的变革再晚一两年,这样的宝贵机会就完全享受不到了。“中国对JFE越来越重要。可以说,中国经济只要不没落,我们JFE集团也不会没落。”


    谈到在广州的新工厂,江本宽治说,因为中国没有深水港,所以是一个很大的制约,所以JFE将会把一部分的下游产业移到中国去生产--因为上游的成本占到了70%。在投资中国的时候,JFE集团并没有很狂热,而是综合考虑多种方案的情况下,准备到广州开设一家钢板厂,主要也是应对广州出现的汽车业投资热潮。身材并不高的江本宽治,平时日本记者都很难采访到。但是因为听说记者来自中国,所以破例安排了一次独家专访。

 

责任编辑:玲儿

上一篇:日本关于炼铁节能技术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