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2010年8月3日《走进世博会》,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娟:日本这个和中国有着紧密而微妙关系的太平洋岛国,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保持着高速发展,而在1000多年前的日本,当时呢,仍然是非常落后。
当时唐玄宗派出了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并且最终到达了日本,传授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水平,而日本也虚心地向中国学习,先后派出了十几次遣唐使团,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可谓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如今14个世纪过去了,一艘重现当年情景的仿真遣唐使船,按照历史上的真实路线从大阪起航,行使了一个多月之后,驶入了中国上海港口,作为一大亮点活动来到了上海世博会。
解说:和1400多年前一模一样的一艘日本“遣唐使”船,6月份驶入上海黄浦江,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日本周”活动。这艘没有机械动力的船,并不是如同当年那样,从日本用橹划一个多月才划到中国的。
是在日本近海划了一阵子,过东海时,坐上大型运输船,到了黄浦江口才放到海里的,但是日本现代版的遣唐使者在遣唐船入黄浦江之后,一点也没有偷懒,拿出祖宗们的顽强毅力把“遣唐使”号划到了世博码头。
1300多年前的日本还处于十分落后的时期,中央财政贫乏,打造4艘当时属于十分高级的船只,并组织一支船员队伍需要花费很大一笔资金。为了组织一次到中国的“遣唐使”活动,国家需要用3年的时间来筹备财力,而且当时日本技术落后,要用木板和木栓把船拼合起来,不仅要做到不漏水,还要经得起东海巨浪的袭击,实在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然而,千辛万苦都是值得的,遣唐使对于日本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引进唐朝典章律令推动了日本社会制度的革新,同时充分汲取盛唐文化,从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到围棋、相扑、马球等活动,经过改造,最终融为日本民族文化。
在遣唐使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的时间里,这么多人吃什么呢?当时日本人就发明一种“方便饭”类似于现代的速食面,除此之外,还有肉干,腌制酱菜等。由于船小人多,规定全船人员只能一天吃两顿,由于没有机会吃到新鲜的蔬菜,许多船员到最后病倒,甚至死去。
杨娟:当年在遣唐使船前往中国的路程当中,最多只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够侥幸最终到达中国,其余的都成了成功者的“殉葬品”,所以呢,日本遣唐使船每一次出使中国其实就是很多亲人的生死离别。
为了征集船工,日本政府采取了一个优惠政策,免除船工全家三年的租税,这一政策使得至少有1万名日本男人在28次的遣唐活动当中变成“拼命三郎”。当年的日本人为了学习中国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确实是可以上刀山下火海,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不再需要用船只来维系不同的国家和文化,如今我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沟通和理解。
责任编辑: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