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春天是植树的好时节。植树造林是一件好事,可以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并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然而,由于大范围的造林会极大改变当地生态系统,不恰当的种树也会带来一些危害。有专家认为,近年来我国云南地区大规模种植以桉树为主的经济速生林,是造成今年春季西南大旱的一个原因,这种被称为“吸水机”的树种,在生长过程中会耗费大量的水资源。此外,一些地区过度种植树木,还会因林木过密引发森林火灾。日本是一个曾大范围种植人工林的国家,在种树过程中曾有过一些破坏生态的教训,值得中国吸取。


  日本国土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其中人工林10.3万平方公里,占森林总面积的41%。


  近百年来,日本先后经历了两次国家规模的植树造林。一是昭和时代为了战争准备的造林运动。二是战后恢复植被的造林运动。由于日本本土资源匮乏,除了生态效益外,植树的经济效益被放在了同等甚至更重要的位置。当时没有人怀疑“植树为经济服务”的理念。所以,人工植树最多的是杉树、柏树和松树等针叶树,这些树的特点是成长快、材质好,树身笔直,经济性优越,目前占到人工林的85%左右。


  但是,大规模植树,必须从长期以及整体生态演化的角度进行认真的验证。生态的平衡是多年演化形成的,水流、空气、动植物、土壤微生物之间建立平衡关系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完成大规模造林的日本,近年开始反思造林理念的得失。


  比如,青森县的自然净水厂是天然水源地,为了扩大城市供水,县政府将原有的水楢和草地的天然伴生林毁坏,大量种植山毛榉树。然而水源地的供水量扩大后,水中悬浮物却随即增加,破坏了水源的自我净化能力,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负面结果。


  大规模的杉树林危害的则是国民健康。有评论说战后日本最大的公害是“花粉症”。每年春季,大量的杉树花粉随风飘入城市,造成花粉症患者大量出现。据统计,15%的日本人患有花粉症,由此产生的巨大医疗费支出成为日本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树种单一化对生态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日本的森林虽然很多,但是单一的人工林中,动物种类比例往往失衡,造成单一种群异常发达,时常与人类冲突。比如东北地区野猪泛滥,毁坏庄稼、伤人现象时有发生。一些森林害虫因缺乏天敌而大量繁衍,为防止病虫害的大面积蔓延,喷洒除虫剂又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


  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值得中国参考。中国各地都在种植人工林,目前的三北防护林面积已达到25万平方公里,和日本森林面积相当,堪称世界最大,未来的造林计划是还要扩大至目前的4至5倍。然而,在这种人工林的扩张计划中,我们必须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将会产生何种负面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