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身军国主义
樱花,盛放之际亦是凋零之时。武士道精神既自比樱花,终究逃不出盛极而衰的命运。
在历经近1000年的岁月中,武士道宛如巨蛇般不断蜕化、成长,最终成为近代日本军队的精神支柱,而当日本进入军人政治的时代,武士道自然也不由自主地成为了主流思想。
随着日本明治天皇谢世,其子大正天皇登基,日本进入了大正时代。大正天皇,年少时曾罹患过脑炎,长大后便时常犯迷糊,据说还曾在议会开会时引吭高歌,搞得议员们不知所措。但越是这样迷糊的人对日本往往越是大幸,大正时代,日本民主政治发展迅速,这多少和大正天皇才气不及明治天皇有关。由于多种政治势力角力,日本政坛出现了相对开放的新局面。而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出现了前所未见的繁荣,日本民众饱暖后开始关心政治。一时间妇女当政、普选代表等大量的新鲜事物,出现在日本政坛上,民主意识开始加强,这些都对军人当政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日本陆军在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大规模裁军,曾经把持军队的长州派势力,受到极大削弱,大批军官下岗。这批昔日威风的军爷们,成为普通民众眼中的蛀虫,地位一落千丈。陆军内部大批军官对这一现状不满,尤其是中下级军官,逐渐划分为:代表极端法西斯势力的“皇道派”,与代表渐进式对外扩张的“统制派”。总体而言,皇道派主要是尉官等下层军官,鼓吹“皇道精神”是“战无不胜的精神原子弹”。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裕仁天皇本人对皇道派极端反感,反倒是天皇有野心的弟弟雍仁亲王,对这群愤青们很感兴趣。裕仁天皇本人更喜欢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统制派,早在裕仁是皇太子时,就和日后统制派干将永田铁山、石原莞尔、东条英机、山下奉文等人交往甚密,并通过大裁军成功地将统制派的骨干们安插进军队。统制派成员比皇道派老练得多,双方几轮交锋,皇道派的主力们纷纷落马。统制派正当意气风发之际,皇道派却展开了一场绝地反攻。
3天后,这些新时代的“维新”分子交出武器,各回各家。政府处死了20名皇道派分子,随之在军队上层清除了所有皇道派军官,将皇道派势力一举铲除,统制派在军中大权独揽,新上任的首相广田弘毅也属法西斯分子,结果是“2?26兵变”在事实上成功了,皇道派分子将国家法西斯化、军部独裁的两大目标全都实现。日本终于滑向了灾难的深渊。武士道在日本法西斯化的过程中,可谓居功至伟。日本全体民众,都被裹进了一种极端浮躁、狂傲的氛围里。而日本政党政治又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日本很多“热血”青年们,将法西斯独裁视为拯救日本的唯一途径。而武士道中武士至上的原则与法西斯理论中军事独裁不谋而合,于是武士道就成为“日本特色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温床。日本就此借着武士道的东风,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

不归之路
日军自建立始,即奉行严格的论资排辈提拔制度。到了昭和时期,大量有新思维的年轻军官,被这种提拔制度压得喘不过气来,军队高层却被一些充满了守旧思维的老家伙把持,军队内部暮霭沉沉。一些年轻军官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更为了自己的仕途,开始不理会上层命令擅自行动。而军内的一些高级军官对此不以为意,大加纵容。这种特殊的现象被称为“下克上”。
这种下克上的风气弥漫在日本军队内部,终于导致了
平心而论,武士道在日本走向战争的道路上的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日本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军国主义。武士道其实是被军国主义所利用,真正可怕的其实是军国主义恶魔,武士道只是其傀儡,军国主义分子们编造了大批谎言,令日本社会沉浸在妄自尊大的民族情绪中,最终命系战争的悬崖。

神风何来
日本自信为神国,号称“八百万天神”庇佑,举凡大事,言必称神佑。日本侵略初期,凭借精心预谋和日常严格训练,倒也算凯歌高奏,但很快就在太平洋战场上陷入了惨重的失败。此时,日本又将希望寄托在了虚无缥缈的神助上,希望再吹起一阵神风,将美军战舰一起吹入深海。
日本盲目崇尚武士道,陆军中很多军官对总体战的残酷一无所知,日本攻占很多岛屿后,只是将守岛部队和一部分给养向岛上一扔了事。除了在拉包尔等地构建有比较全面的防御体系外,两道所谓的国土防卫圈,事实上形同虚设。总体上看,日本并无长期战的思路,更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护航方案,大量的日本运输船被美潜艇击沉在波涛之中,物资根本没有被合理的利用。日本陆军于盟军陆军相比,只是一支微不足道的二流部队。日本海军虽堪称精锐,但亦经不起战争消耗,持续的战局对日本越来越不利。
1944年,是日本绝望的一年,与愚昧的日本陆军相比,日本海军倒是知道:事不可为,日本必将失败,海军开始打算搞一次大的“彩虹”行动,将所有的精锐战舰集结,“光荣”地沉入太平洋。
莱特湾大海战,极富戏剧性。正值充当诱饵的小泽治三郎近乎奇迹地将“蛮牛”哈尔西的舰队诱离了莱特湾之际,栗田健男率领的第一游击队却在美军的空袭和潜艇攻击下损失惨重,加之联合舰队内部通信不畅,栗田不知道小泽舰队已经成功地将美护航舰队诱出,神经几乎崩溃的栗田下令撤离战场。丰田副武除了催促栗田加紧进攻外,对全局已失去了控制,只能一遍又一遍的发出“确定天佑神助,全军突入莱特湾”的训令。西村祥志率领日本最老迈的“扶桑”“山城”二舰,乘夜拼死突入莱特湾后,被美留守舰队全歼,整个西村舰队4000人生还者26人。其余日舰全部撤回,除了白白损失精锐外一无所得。此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分子陷入了彻底的绝望,武士道中最狰狞的一面显现在世人面前。日本佛家武士道强调轮回说,同时日本神道教中也有很强烈的灵魂不灭思想,经过军部长期皇国史观教育,日本民众对天皇的崇拜达到了一个顶峰,在战时这种宣传尤盛,历史上那些为天皇尽忠的武士也纷纷被祭上了神坛,成为大家的楷模。当整个日本社会陷入绝望的时刻,日本就将武士道作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试图用武士道思想中自杀求荣的思想拯救日本,开始了泯灭人性的“特攻”作战。
日本的特攻作战,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神风特攻队,其实神风特攻队只是一个开端,日本的特攻作战是全方位的:空中有神风特攻队,海面有震洋特攻艇,水下有回天人操鱼雷,陆军则有数不尽的“肉弹”--怀抱炸药冲向敌军。这些特攻作战中最大的行动就是--1945年的“菊水”特攻。
“大和”号的悲剧未能唤醒日本军国主义分子的良知,相反,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像输红了眼的赌徒一般,继续加大特攻作战,试图以此翻盘,日本几乎陷入全民特攻的境地。
随着战争的落幕,武士道终于迎来了最后的黄昏。盟军占领日本后,除了逮捕大批战犯外,宣布日本不得拥有军队,没有军队又何来的武士道呢?武士道伴随着旧日本的一切糟粕,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蓦然回首
武士道,发端于日本中世纪纷乱的内战中,消亡于二战正义的烈焰下。武士道精神越千年,生命力极端顽强,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武士道,归根到底只是一种封建
武士道并不代表日本,至少不能代表今天的日本。原因很简单,武士道是鄙视商人的。今天日本社会的主流是商业文化,尽管还有一些日本人迷恋武士道,但日本主流文化已经改变,严苛的武士生活更是一去不复返,武士道早已随风凋零。
责任编辑:魏旭
下一篇:日本政党辩论亚洲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