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在明治维新以来的日本近代历史上,几乎每次重大历史事件的台前幕后都活跃着一支特殊的群体,并一次次扮演极不光彩的角色,它就是臭名昭著的日本右翼。近年来,从日本国内随着冷战结束而伴生出的政治整体右倾化和民族主义思潮泛滥的急剧变化中,人们总能隐约窥见各种右翼势力蠢蠢涌动的憧憧鬼影。日本右翼势力的发展趋势正引起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忧虑和关注。

 

一、日本右翼的形成与发展

 

  日本右翼形成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从历史的角度看,日本的右翼大体经历了“战前右翼”、“战后右翼”、“现代右翼”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战前右翼”,是对二战结束前所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概称。受“玄洋社”成立的影响,自1881年起日本国内的右翼分子掀起了组织结社的狂潮,至20世纪初期达到了高峰。据统计,1927年至1937年期间,日本的右翼组织共有634个,人数达12.2万之众。在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的半个世纪里,战前右翼总是与日本法西斯军部相勾结,不仅积极参与日本政府对外扩张政策的谋划,而且在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扮演马前卒和炮灰的角色。从策动“日韩合邦”,殖民统治朝鲜,到支持“满蒙独立运动”,肢解中国东北,无一不留下战前右翼的斑斑劣迹。

 

  “战后右翼”,一般是对战后复燃至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日本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统称。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对日实施军事占领的美国强行限期解散右翼组织,一律褫夺右翼骨干分子的公权并严禁其从事政治性活动和担任国家公职,右翼组织一度被迫偃旗息鼓。然而,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东西方冷战开始,出于冷战的需要和对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美国的对日政策旋即由“抑制”改为“扶植”,并宣布停止遣散日本右翼组织,解除对右翼分子“褫夺公权的处分”,使得日本的右翼分子竞相出笼,许多右翼团体死灰复燃,再度集结。据统计,仅到1952年,日本全国公开活动的右翼团体就已达270多个,共约5万余人。战后右翼虽承袭了战前右翼的衣钵,但因受国际冷战意识形态和日本国内政治保守势力的影响,它不仅淡化了传统的反美、反体制色彩,而且把反苏、反共、重新武装奉为圭臬。

 

  “现代右翼”,是指20世纪70年代以来包括“新右翼”、宗教右翼在内的新兴右翼和既有右翼组织及其思想的总称。据日本警方统计,2000年,日本的右翼团体已发展到900个,总数达10万人,已接近“战前右翼”的顶峰时期。而被称为“右翼理论家”的荒原补水则宣称,若包括不公开的“西装右翼分子”在内,日本全国的右翼分子共有353万人。从组织结构上看,现代右翼主要由“传统右翼”、“新右翼”和从暴力团体转化而来的“行动右翼”组成;从思想理念上看,民族主义色彩更加浓厚。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新右翼”。他们自诩是“新民族主义者”,叫嚣要“打倒Y.P(雅尔塔·波茨坦)体制”,对内主张“回归日本民族”,“回归传统”,“废除占领宪法(现行和平宪法),制定自主宪法”;对外则鼓吹排外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要求日本政府推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综观日本右翼的百年史,从其生成、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每当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其自感来自外部的“压力”或“威胁”增大,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突出、政局动荡、民心思变和危机意识增强之际,就是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右翼团体活动猖獗和右翼势力迅速膨胀之时。

 

二、冷战后日本右翼势力的变化与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及日本“泡沫经济”破灭、“1955年体制”崩溃等国内外局势的突变,再度为日本右翼势力的活动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和舞台;日本政治与社会的深刻变化所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情绪的上升、新保守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抬头以及社会右倾思潮的泛滥,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甚嚣尘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它正以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和特征活跃在日本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当中。

 

  1.组织恶性膨胀,结构盘根错节。随着冷战后日本的“政治整体保守化”和社会思潮右倾化,一些以前的“隐性”右翼分子误认为政治气候业已成熟,对于自己的政治主张已无需再遮掩躲闪,转而由幕后走到台前。仅就已知的情况看,从政界的“自民党历史研究委员会”、“终战50周年国会议员联盟”、“正确传授历史国会议员联盟”、“自民党思考日本的前途和历史教育青年议员会”、“大家都来参拜靖国神社议员会”、“报答英灵议员协议会”、“日本会议国会议员恳谈会”,到文化界的“自由主义史观研究会”、“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昭和史研究所”、“全国教育问题研究会”、“日本历史修正协议会”、“要求纠正历史教科书之会”、“东京教育再兴网络”、“日本舆论会”等等,#p#分页标题#e#9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所建组织之多,来势之猛,人数之众,可谓前所未有,登峰造极。而且,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些右翼团体在成员上相互交叉,组织上相互支持,行动上相互配合,政治上相互勾结,已在日本社会编织起一个拥有400万人左右的庞大右翼势力网络。在这个网络中,财团、企业界的右翼资本家为“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编写出版、宣讲推销歪曲历史、美化侵略战争的新历史教科书提供资助;学术界、舆论界的右翼文人为右翼团体出谋划策,提供理论支撑和舆论支持;右翼政客为其他右翼势力的行动撑腰打气,充当政治代言人;行动右翼则为其他右翼势力的政治主张喧嚣造势,扩大影响。

 

  2.政治目标趋同,思想观念“体制化”。当代日本右翼势力共同的最大政治目标,就是尽快甩掉战败国的帽子,摆脱现行和平宪法的束缚,使日本成为与其经济大国实力相称的“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恢复大和民族的自尊和自信”,以“普通国家”的身份更多地参与国际事务,从而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以便称霸亚洲,重建昔日的“大东亚共荣圈”。所谓思想理念的“体制化”,即右翼不再一味坚持“反体制”的诉求,基本容忍日本现行的社会政治体制,或暂时不把改变现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作为主要的斗争焦点,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与现在的执政当局同流合污,成为政府对内对外政策的支持者和保守政党的同路人。

 

  3.行动肆无忌惮,暴力化倾向增大。暴力是日本右翼的传统手法,一般包括围攻、滋扰、恐吓、暗杀等。这些活动的具体实施者,多为右翼组织中的黑社会暴力团体,而幕后指使、支持、资助他们极端暴力行动的,大多是右翼政客、右翼财阀头目和右翼文人。他们思想过激,言词粗暴,行动诡秘,出手歹毒,手段残忍。这些暴力团体的成员实际是日本右翼势力和政治保守势力豢养的打手,除时常开着高音喇叭车上街宣传右翼的理念外,主要是被用来对付日本的共产党、社会党等左翼政党和进步力量。在战后革保政治力量之间斗争最为激烈的年代,左翼政党的领袖、干部遭刺杀,其活动场所和办公设施被捣毁的事件时有发生,而这些事件的凶手无一不是右翼暴力团的成员。

 

  冷战后,随着日本右翼势力的迅速膨胀,右翼暴力团的气焰更加嚣张,行动愈加肆无忌惮,暴力倾向明显增大,矛头所指的范围和对象扩展到有正义感和良知的其他政治家、政府官员和社会活动家。例如,19901月,右翼暴力团成员开枪打伤曾指责“天皇负有战争责任”的长崎市本岛市长;19945月,当时的首相细川护熙因承认日本历史上的军事扩张行为是侵略战争而遭到右翼的枪击恫吓;1995年为阻止国会通过村山富市内阁提出的“战后50年决议”,右翼势力纠集200多个团体的2100余人和数百辆宣传车在东京示威游行;19961月至19975月间,右翼团体因教科书问题对相关出版社进行威胁的事件达140余起;1997年,右翼势力共动员1710个团体,纠集7120余人,出动1860辆次宣传车,在日本各地开展“不能容忍自虐性教科书”的街头宣传活动。以上寥寥数例,足见当今日本右翼势力之骄横,社会政治之风向。 

 

责任编辑: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