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后,“东亚人的东亚”意识在地区内快速上升,“东亚主义”渐趋形成。而1999年WTO西雅图会议破裂,多边自由贸易路线严重受阻,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及地区内的自由贸易区建设浪潮迭起,为日本启动“东亚主义”提供了战略机遇。一向坚持以WTO为基础,构建多边自由贸易机制的日本,开始积极转向双边自由贸易,或地区自由贸易方向。这种动向可谓代表着日本外经政策上的“东亚主义”。在日本看来,回归亚洲,构建日本主导的全球竞争根据地,特别是构建以日本经济制度为主导的地区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日本在世界舞台上确保“上层地位”的战略关键。

 

  1997年底,东盟首脑会议邀请中日韩领导人列席,共商地区合作大计,形成了东亚地区合作的“10+3”模式。历经10年努力,日本始终将目标集中于东盟,到2008年初,不仅成功与东盟核心五国分别达成双边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而且与东盟10国签订了更广泛的EPA,圈定了东盟核心圈和外围圈。至此,日本可谓完成了在制度上占据东盟的战略任务。由此,也为日本向外扩展,构建海洋地缘战略圈提供了支点。

 

  2004年底,“10+3”万象会议决定成立“东亚首脑会议”,并将构建“东亚共同体”作为地区合作总目标后。此后,日本的亚洲地区战略便出现了新征候。首先,针对美国提出的“东亚首脑会议”及其“东亚共同体”缺乏民主,将对“跨太平洋自贸区”构成割裂的意见,日本外务省开始策划“10+6”模式,即通过拉入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添加民主元素,不提“美国等于民主”的一般逻辑,确保日本的主导地位;其次,针对中国、韩国在地区合作上的战略优势,2006年初,日本提出快攻东盟,牵制中韩,抢先单独构建“事实上的东亚共同体核心圈”新战略,同时,以10+6为模式,构建“东亚版OECD”;以10+3的清迈倡议为基础,推动“亚洲货币基金”复活;以亚行为依托编制“亚洲共同货币单位”,结合“日本?东盟EPA网”,全面构建日本主导的“贸易、货币和产业乃至安全共同体”,在东亚制度上,实现所谓的“日本化”。

 

  但日本的战略构想事实上与美国的亚太战略形成了冲突,尤其是,日本主张的“10+6”模式,在地理范围上,与“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设计的海洋圈框架基本吻合。无疑,这将从根本上瓦解美国在亚太的安全利益。这也正是布什政府突然改变对东亚地区合作“善意忽视”,而展开大规模的亚太战略回航,并提出在APEC范围内构建自由贸易区(APFTA)构想,用太平洋淹没“东亚共同体”的根本原因。

 

  显然,在地区合作中,在什么范围,构建怎样的制度,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经济、政治乃至安全结构。由此,坚持怎样的“地区主义”,事实上也预示着将走怎样的地区合作道路。

 

  (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

責任編輯: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