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中日共同合作JICA小康住宅项目,1988年在中国启动已整整20年了。在20年期间,一系列关于中国住宅设计和建设重要理念的创新性,开拓性研究得以全方位的展开。当年研究成果对中国住宅发展至今仍然发生着重要的影响。回顾在20年来,我们国家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住宅开发和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居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住宅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我们今天请当年JICA小康项目主持人开彦先生,回顾和反思20年来小康住宅研究对我国房地产及居住品质的影想。
主持人:90年代以来流行着一句话,叫“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最近从网络上还看到当年发布的小康住宅的十条标准,至今不少开发商仍然在引用和探讨这十大标准的意义,看起来条文比较简炼平易,好像也很平常,但要拿到20年前只求“有无”的背景下,实为难得,条条都反映了住宅属性的品质量值问题,难怪它对中国住宅发展产生如此重要作用。尽管中国住宅发展20年,包括商品住宅十年,我们认真反省当年注重品质、性能和生活行为的方面上,十条标准还是有相当值得我们思索。今年是JICA项目启动20周年纪念、您是经历了小康住宅研究时代的专家。您现在怎样看待小康住宅研究的意义呢?
开彦:我当时是这个研究课题的主持人,第一个项目和第二个项目我都是从头做到尾的。小康住宅项目实际是从1986年开始准备,经过2年的准备到1988年这个项目正式被批准执行了。从1988年开始到2008年正好是20周年。在20周年之际,曾参加JICA项目的日本17专家来到中国,与国内参与该项目的数十名专家共同回顾当年研究成果和对照了这20年中日的住宅发展情况,感到十分激动。中日小康住宅研究项目20年还保持着它的活力,至今中日专家之间保持着不间断的良好的关系,在众多的中日合作项目中并不多见,是非常难得现象。这说明什么呢?中日小康住宅JICA项目,不光在我们中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而且在日本也是一件大事。这个项目影响着中国20年住宅的变化,通过中日专家的合作研究,奠定了中国住宅发展的基础、很多理论方法和技术理念在当前房地产项目的应用仍在发生着影响力,只不过久用而后习以为常罢了。我们现在房地产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些方面甚至可以跟世界上一流水平相比。
但是不容否定的是我们的住宅总体水平至今仍然处在粗放型发展阶段,我们的生产效率不高、仍然存在着浪费资源能源、存在着大量品质和质量的问题。原因是我们的房地产科技含量过低、住宅产业化生产链至今尚未形成,住宅集成化、定制化模式刚刚引起重视,房地产开发仍然停留在打造花园和立面外表方面、对住宅的性能和功能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实,上述的种种不足要素,当年小康JICA研究借鉴日本多年的成就,很多早就涉及到了。从标准体系、LB优良部品制度、厨房卫生间的整体系列集成法、设备管道布管合理化技术等等早就在小康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如果能按当年的成果发展至今,我想就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房地产可能就是健康、理性和讲究品质的了。就像你刚才说的小康住宅十条标准只不过是反映其中的侧面而已,反映基本的住宅属性而已。很多开发商把小康住宅十条作为建设部提出的的建设标准来用,说明了有用心人在探讨住宅的真正价值,这是很难得的。这个标准前两天我上网还看见,一直到2007年6月份这个标准还有人在思考,可以想象它的影响力。现在看起来,这十条标准视乎平常,但是当时出台这十条标准,是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最后才形成的。这在当时仍然处在计划年代,尤其一切待兴、从概念僵化的年月里走出来尤其不容易!
主持人:您能谈谈这十条标准的突破性吗?
开彦:十条标准实际是包含很丰富的内容的。首先是动静分离、公私分离、干湿分离的设计原则是通过小康住宅研究出来的,实际上讲的是对住宅功能性能提高的表现。不光是满足面积上的要求,而且提出了使用的合理性方面对住宅提出了要求。在厨房设计方面,我们当时对厨房的特殊性进行了行为分析,扩大厨房功能使用上概念,使它更加符合商品时代行为特征。那时的居民冰箱都是作为装饰品放在客厅里面的,是作为显示财富的一种标志。我们提出在厨房里留出放冰箱的空间,要讲究洗切烧储操作顺序。计划时代住宅只讲满足生存的需求,从小康住宅研究之后就讲究功能了,开始讲究舒适度、讲究合理性了;同时我们还提出客厅的问题,那时候人们居住水平不高,很多住宅没有客厅,一个小厅大概只有7到8平方米,要放沙发、要放电视,完全满足不了家庭共享的需要。我们研究结论认为客厅是家庭重要的生活空间,要安排在最主要的方位,它和餐厅、厨房共同组成家庭的公共空间。很多现代住宅的设计概念是从那时开始建立的。我们今天的住宅,如果按照这十条标准的要求,今天的开发还会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尽管这十条标准很平常,但是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对住宅的影响意义是非常大的,而且一直延伸20年后今天还在发挥着作用。
小康住宅做了第一个项目以后,引出了作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产业工程》,1996年成为全国10项重大科技产业项目中的一个。因此,小康住宅的影响范围已扩展到全国,成为一个国家重点工程,小康住宅的理念就这样被灌输到全国去了。我们小康JICA项目做完以后,当时的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我们做的是未来的工作,是一个超前性的工作,是造福人类的一个项目,评价非常高。建筑大师张开济说“为民造福、功德无量”
主持人:JICA项目除了这十条标准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成果吗?
现在回顾起来,我认为我们当时做的这些事情,正是住宅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转换的时期,住宅完成了从开始光讲面积到讲功能性能,讲科学合理性到讲舒适享受的转变,渗透了很多新的理念在里边。项目的研究有机会同日本专家共同工作,采用是一种成熟的日本经验方法,用科学的有远见的研究理念和手段去完成的。
小康住宅基本的出发点是从实态调查的本质性来进行研究的。实态调查是什么呢?它实际上是从人的生活行为方式着手。当时住宅多是混住的,一个房间能睡觉,又能吃饭,又能会客,小孩还在里面学习,之所以是这样的一个空间,是因为当时条件不够,分不开。小康还注重对居住标准和预测目标研究。研究十年以后2000年的生活水准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发展的需求量是多大,所以我们当时从生活方式、面积标准、人体功效、设备配置到住宅部品标准化等等做了全面的估计,完成了住宅目标预测研究。
小康项目系统的研究了小康时代的套型设计。编制的套型系列,是从家庭人口组成,人体及家居尺度,最低功能面积模块,房间配置数量等按照家庭需求和舒适程度来制定。体系研究是非常注重需要和可能,是建立在理性细节的基础上的,并不像现在那么铺张和追求无道理的嗜华。小康精神提倡的是适用、方便、健康、合理。对管道设备对住宅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日本的经验处理管道,提出来要做叫管束的集成化设想,要求事先配置好了管道再做安装。小康住宅早就提出自家的管道不到邻居家去的原则,也就是同层排水的做法。当时这个体系研究做得很细很完整,后来总的就叫做小康住宅体系研究了。
根据体系的要求完整地探索产业化和部品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包括模数协调双轴线定位研究。当时产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产品很缺乏;一个是功能质量不高,性能不佳。当时日本已经提出来优良住宅部品要求,我们就研究日本住宅产业的历程,研究如何全面模仿学习,从需要的产品部件,包括厨房设备、卫生间的设备、管道的接口等方面逐项考察研究,甚至地漏怎么做都做了很详细的研究。在产品的管理、产品的发展方面,我们提出来了一套模数化的生产理念,按照标准化原理来做。通过标准化体系的研究,用模数的方法模数网格来协调产品装修和结构的关系。根据日本人的支撑体和填充体的概念设计了整个产业化的产业链的生产体系,现在万科做的就是这个利用这个体系来推进产业化体制的。很多非常好的想法和理念,后来我延伸发展了住宅模数协调标准,完全用跟国际接轨的一套东西来完成的。
我们搞了几处小康实验住宅,比较知名的是石家庄的联盟住宅小区,当时建设部在那儿做试点。我们到了那儿以后打破了常规做法,特别注重底层、顶层和山墙套型的特别设计,第一个把坡屋顶引进并充分利用屋顶空间,室内做了一个室内小楼梯,屋顶面积利用率达到75%。上下功能分区,挑空起居室,当时叶如棠部长看完了以后说,这不就是“空中别墅”嘛!后来这种住宅形式延续下来广为应用了。
最初到建设部科技司报项目,当时徐正中司长看到我们的项目报告,说你们太贪了吧,你们能做得了那么多吗?小康项目几乎把整个住宅研究从头到尾都做完了一遍,他简直不能相信我们能够做完那么多东西。由于当时条件有限,它的成果当然不可能超出我们想象的能力。但是中日小康住宅的思路,它的方法,它研究出来的基本概念和技术方法完全是开创性的。我认为是非常有成就的。可惜很多东西做完了以后,没有很好地衍生下来,到2000年以后被人为地边缘化了,项目就逐渐地被淡忘了。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