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开始,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多次组织文物保护专家对敦煌莫高窟进行考察。并就保护项目进行商谈。1988年,根据中方的安排, 日方在莫高窟第194窟安装了环境监测仪器用作长期观测。这是敦煌研究院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在文物保护研究方面的首次合作。
经甘肃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敦煌研究院与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正式签订合作项目,1990年12月26日在东京举行了《中日合作保护敦煌莫高窟第194窟、53窟协议书、合作计划、实施细则》签字仪式。这是日本在国际文物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项目;也是中日文物保护的最早合作项目。随后,又分别于1996、1999年签订了第二(1996年3月--1999年3月)、三期(1999年4月--2002年3月)合作项目、四期(2002年8月--2005年3月)合作项目。
1990年12月至1995年12月,作为第一期合作,项目主要针对莫高窟第53窟、第194窟酥碱病害、疱疹状病害的治理开展工作,合作研究保护的工作内容为:莫高窟第194窟、53窟窟内、外环境气象监测,地质、水文调查;两窟壁画病害调查及分析研究;两窟病害壁画修复工艺及修复材料筛选研究。作为第一期的合作研究计划己于1995年底如期完成,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1996年1月30日至2月4日在日本奈良举行了“丝绸之路古代遗址的保护及相关研究”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日五年的保护合作研究进行了总结和交流。
编纂《中日壁画修复用语集》。此项工作在第二、三期合作过程中,经过双方人员的共同努力,一起研究确定了编写规范和条例,对颜料、病害、壁画结构三部分的辞目进行了筛选和确定。辞目的选定以简明、易懂、常用为主,并具有文物保护行业特点。在编写体例上,病害主要为:1、现状描述2、发生原因,3、举例。颜料主要包括:1、定义概括,2、物化性能,3、制造方法,4、应用举例。2000年完成了颜料、病害、壁画结构三部分59条词条(约20000字)的编撰、修订工作,由日方翻译成日文。并对所有辞条作了英文辞目,对大部分辞条附了照片,图文并茂。并附有中、日文索引、表记、编号等检索内容。该部分辞条已于2002年在日本印刷、发行。(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中日壁画修复用语集--敦煌莫高窟の保护に关する共同研究》,独立行政法人文化财研究所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发行,印刷株式会社外为印刷 平成14年(2002)年3月29日 )
应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对53窟进行拍摄,并将所拍摄的图像资料输入计算机。为配合此项工作,东文研特别委托日本航空摄影株式会社开发了《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历史管理记录》的系统软件。此后,又完善了壁画修复档案管理系统,并重点对修复档案进行记录并录入到数据库。此软件的研制成功,基本实现了壁画修复记录的计算机化。
第四期中日合作研究保护莫高窟第194、第53窟的主要任务是修复第53窟的壁画,根据协议书的年度计划,2002年开始,在前三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修复材料的筛选、53窟的起甲壁画修复、对地仗酥碱进行加固脱盐处理。针对53窟盐害壁画的特点,在实验室筛选盐害壁画的加固材料和吸水脱盐材料。并在合作期内完成莫高窟第53窟的壁画修复。
经过渗透深度、透气透水性、抗压强度和修复材料对壁画颜色的影响等方面的测试,选择明胶(碱处理)和甲基纤维素作为盐害壁画加固材料。经过吸水速度、吸水量和吸水后材料的收缩变形性等方面的测试,选择KC--X60(纯木浆和无纺布交织混合在一起制作成的高吸水性材料)作为吸水脱盐材料。2003年,为了验证明胶和甲基纤维素作为修复加固材料的可能性,即选择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粘结强度适中并适合53窟盐害壁画的修复材料,在53窟北壁下方盐害较严重颜料层脱落较多的部位进行现场试验,经过两年的观察,证明明胶和甲基纤维素具有较好的透水透气性和渗透性,并且有理想的强度,对颜料的颜色没有改变,而且有较好的耐酸碱和抗盐性。
2005年中日双方修复专家在53窟北壁对起甲壁画和盐害壁画经过除尘、注射粘结剂(有颜料的部位注射1﹒5%的明胶,颜料层脱落的部位用1﹒5%明胶:0﹒3%甲级纤维素 = 4:1的混合液进行注射)、回贴颜料层、滚压和敷贴吸水脱盐材料(一层棉纸、两层KC--X60、一层KC--X60粘土垫)的工艺对壁画进行加固。利用红外线光学方法对壁画颜料进行无损分析研究。
为了表彰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对中国文物保护事业方面特别是对甘肃敦煌做出的突出贡献,2000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文物局向东京文化财研究所颁发了“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特殊贡献奖”。 而该所最早参加合作项目并长期担任日方负责人之一的青木繁夫先生,也荣获2004年甘肃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这是甘肃省设立的授予外国专家的最高奖项。
在15年的合作研究工作中,通过中日专家多次的共同工作和我方派技术人员去日本进修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大大提高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技术人员的水平,特别提高了文保技术人员操作应用先进科学仪器的能力和外语水平。为敦煌研究院培养建立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文物保护科技队伍,促进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自1986年日本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派代表团调查敦煌壁画保护以来,双方专家学者共进行了30多次合作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其中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参加敦煌文物保护合作项目来敦煌工作的本所科研人员近120人次,文化厅官员近20名,外部专家20多名。其中外部专家来自日本的一些大学、博物馆等文物保护研究部门。敦煌研究院领导及科研人员10多次30多人次赴日参观考察,10多次20多人次到东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为敦煌研究院的文物保护人员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中日双方技术人员每年定期在莫高窟共同工作。合作期间,日方赠送和提供了全套环境监测仪器、计算机、洞窟工作台、摄影升降机、发电机等科研仪器、设备。还投入了约2000万人民币的中日双方合作研究资金。
通过合作,大大提高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工作的科学水平,促进了敦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特别对遗址文物经过现状调查-环境监测-病害分析和机理研究-修复试验(包括材料及工艺)-现场修复的一套工作程序,才能科学、有效的保护好壁画;通过合作,为敦煌研究院培养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文物保护科技队伍。通过引进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设备,提高了敦煌研究院文物保护科研工作的科技含量。如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全自动环境监测系统,以及壁画各种病害分析监测技术等。同时,加强了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我国文物保护事业蓬勃发展。
2006年,我院同东京文化财研究所专家完成了《敦煌研究院与日本合作项目总结报告》,召开了第53窟合作项目总结、评估会,总结了中日前4期合作项目的成果和不足。评估专家组认为,通过双方文物保护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四期合作协议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建议尽快开展第5期合作的合作项目。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