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笔者曾在日本京都地铁的月台两边墙壁上,见过这样的日语标语口号,译成中文就是“不想被别人那样搞你的事,你就不要对别人那样搞!”因为话说得很别扭,笔者想了半天才捉摸出来:啊!闹了半天原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当下在中国不大能听得到的孔孟教诲里的精华,敢情在日本还被当成遵守公共道德的口号哩!
然而,中国和日本虽然同属汉字文化圈子,号称“同文同种”“一衣带水”,但在笔者看来,其文化毕竟还是有着千差万别的。就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来说,无论是中国人与日本人交往,还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交往,倘若不了解或无视这些差异,照搬自己国内的一套,那就难免碰钉子甚至产生不良后果。轻者影响你的人际关系的和谐,重者阻碍国际间的合作交流。那么,在人际关系和社交方面,中日文化究竟有哪些差异呢?
首先,是社交礼仪上的差别。日本人一般在社会交际中,不管认识与否,往往都表现出彬彬有礼,尽量滴水不漏;而中国人则相对比较粗糙,大大咧咧,不拘小节。有读者朋友可能要说,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本来是礼仪之邦嘛!怎么反而没有历史仅2000年的日本人有礼貌呢?据笔者分析,中国固然号称“礼仪之邦”,但是,孔孟儒学那一套,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如果说“五四”运动反掉了孔孟礼教里不少糟粕的话,那么,解放后特别是10年文革对孔孟思想的批判,则带来了人们不重视礼仪的副产物。故而,从现代来看,不拘文化程度的高低、教养程度的深浅,总的说来中国人在礼仪方面是逊色于日本人的。随便举个例子,比如,在中国,服务行业的人,特别是类似邮局、银行、派出所等官办服务行业的人员,不管你的社会地位怎样,一般他们对人都没有什么尊称是司空见惯的。而在日本,即便是政府工作人员或者官员,对来办事的本国人或外国人,都是加上尊称的。当然,这一点,中国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私营企业的增加,也在一点点改变。
其次,在尊重别人的意志、一事当前先替别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带来麻烦这一点上,日本人比国人要好得多。诺奖得主、英国哲学家罗素对“自由主义”的解释是:“自己活也让别人活”。而国人中的某些人,对“自由主义”的解释则是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诸先进国家提倡自由主义,并没有见到社会秩序乱得怎样,我们反对自由主义却出现大量“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人。日本人最忌讳深夜高声喧哗影响人家休息,或者搬家前不打扫房间就交出房子。而对中国人来说者可能被当成小事一桩。再拿醉酒驾车来说,日本老早就遍地是汽车了,但醉酒驾车问题,从来没有闹到像我们今天这样严重。醉酒驾车者的要害是“自私自利”,缺乏公共道德,一事当前主要看是否自己方便,不管法律法令,也不管该行动会给他人带来什么危害。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违反公共道德甚至违法的严重程度,一般说来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似乎也不成反比例。您不信的话,马路上看看,有的司机将车开到马路当中就突然停下,至于给后面的车和自行车、行人带来多少不便,他是不考虑的;再比如坐中国的动车一等车你可以看到,尽管旁边有小孩在睡觉,但是一伙看似白领、满身名牌珠光宝气的中青年,却大声笑闹、旁若无人地在打牌。然而,前述那位司机和动车上的白领们说不定都是大学毕业的呢。而醉酒驾车也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也罢,这些对日本人来说都不是小事。
日本人在语言和行为上,很忌讳单刀直入地直接刺激或伤害对方的感情。因此,日语口语在反对对方意见的表达上,相当委婉。比如,你拜托他当保证人,他不想当,但他避免说“嫌です”,而说“~しかねます”;他根本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在表达时,一定要在前面加上:“虽然你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然后才阐述自己的意见。在我国,尊重身体有残疾的人在语言和行为上似乎还没有风气。“瞎子”“聋子”“瘸子”“瘫子”之类的语言,还是在社交场合不时进入耳孔。公共设施也很少有为身体伤残者设立的专门设施;而在日本的社交语言中,那类语言很少听见,代之以“身体不自由的人”“眼睛不自由的人”“耳朵不自由的人”等等。公共设施中一般都有专门为残疾人建立的专门电梯、盲人路等。所以说,在文明程度上,我国目前还赶不上日本。
第三,在送礼馈赠等问题上的差异。日本人比较而言大方程度不够,而中国人则比较放得开,有时甚至搞过头,超过必要的程度。日本人请客送礼,往往是不太讲究非要多么贵重,但倒是很重视礼品外包装。送礼呢?送些小东小西比较普遍,而中国人则更加顾面子,自己工资1000元,恨不花2000元来请客,不送价值1000元以上的礼品,就觉得拿不出手。吃了请受了礼,中国人一般不是那么在意;而日本人则肯定会念念不忘。倘若你送给他极为贵重高价的礼物,他们甚至感到紧张害怕,担心你马上就要提出什么他的能力办不到的要求。日本人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问题上也比较注意,一般的习惯是,据说接受了人家的礼品,一定要起码回送给人家该礼品半额价值以上的回礼。
第四,日本人的表里不一比较普遍,而中国人表里不一者少。研究日本文化的学者总结出日本人在社交上分“建前”(たてまえ,意思是“面子话,原则话”)和“本音”(ほんね,意思是“真心话”“大实话”)。比如说,你和日本人相处,一般人家都会邀请你说:“有空到我家来玩呀!”,其实,这就是“建前”,他的心里未必欢迎你去他家。倘若你“拿个棒槌就当针”马上追问:“那您看我什么时候去好呀”,说不定人家还根本没有考虑,会闹得大家都很尴尬呢!再比如,你请一位日本朋友去唱卡拉ok,你可能以为对方很高兴,你就唱了一曲又一曲来活跃气氛。殊不知对方恰恰最讨厌唱卡拉ok,在那里陪着你简直是活受罪。然而,当你最后问他玩得怎么样的时候,他依然会说:“托您的福,我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夜晚!”
在个人隐私方面,日本人比中国人拘泥得多。国人在这方面,大大咧咧比较严重,自己以及自己家那点事生怕人家不知道,特别是如果有值得炫耀的,则更是要大吹其牛了。问人家的家庭电话、收入情况,几乎没有什么顾虑。人家的家庭情况,如果不主动告诉你,你还是不问为妙。年龄、工资收入固然是禁区,而其人家的家庭住址、住宅电话、男女关系、社交圈子里的情形,更是不问为好。
在结识朋友的问题上,日本人也比中国人谨慎。在中国,甲是乙的朋友,乙又和丙是朋友,那么,甲乙丙在一起喝过一次酒以后,甲丙就自然而然成了朋友,他俩可以互相委托办事;而在日本则不然,多半甲一直认为丙是乙的朋友,而不是自己的朋友,没有经过自己多次的考察,甲和丙都不会轻易地将对方当朋友而互相委托办事。故而,以为拐几个弯拜托一下,即可以把事情办成,不能不说那是国人对日本人不了解的一种天真。
有读者朋友可能要问,作为近邻的中国和日本,在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方面,怎么存在这么多差异呀?笔者以为,两国历史的长短各异、文化积淀的多寡有别、信仰的不同、政经变迁史的各异、风土地理气候的殊异等要素,决定了两国人在社会、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问题上的差别。那么,有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呢?
笔者以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总的说来,也不排除有少数日本人,受“岛国根性”的影响,在人际关系上显得没有中国人这样大气。但日本毕竟较早地成为了亚洲的先进国家,5世纪传入的儒学的影响没有受到过大的冲击,所以在礼仪方面保留了孔孟儒学里的一些精华,显得彬彬有礼,国民素质较高,确有很多值得国人学习的地方。两国人如果能在人际关系和社交礼仪上互相取长补短,那就非常理想了。
责任编辑: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