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漫画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们不会忽视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那就是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以惊人的速度在战争的废墟上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美国一直引以为荣的王牌工业--汽车和钢铁业受到来自日本的强大冲击,贴着“索尼”、“松下”、“日立”标签的日本电器军团打得美国电器溃不成军。整个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都大为震惊,这简直是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奇迹!日本何以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日本靠什么样的管理使其产品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日本经济崛起的秘密何在?面对这些问题,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企业界和管理学界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之中。对这一问题的探析,或许能对中国目前落后的管理现状和管理重要性的再认识,以及管理学的应用研究带来有益的启示。
一、文化——企业竞争取胜的奥秘
日本的迅速崛起以及在世界经济上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其中必定隐含着许多让人深思的东西。各国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美国注重“硬”的方面,强调理性管理;而日本不但注重“硬”的方面,更注重“软”的方面--企业中的文化因素,如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具有的价值观念、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等等,并统称之为“组织风土”。这种“组织风土”就是企业文化。
虽然,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欧美各国对日本的大力支持分不开。西方国家不仅为日本提供了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而且还低价或者无偿地向日本企业提供了许多先进技术。而日本人得到了这些帮助以后,经过他们的一番改造,又以新的面孔出现时,那些原先供给他的欧美企业,纷纷成了日本企业的手下败将。然而欧美企业再把日本企业的经营法宝拿过来,还是竞争不过日本企业。这是什么原因呢?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认真调查研究后发现,在日本企业获得成功的各种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既不是企业的规章制度、组织形式,也不是资金、设备和科学技术,而是日本的文化。企业文化使企业中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长期深植于员工心中,它们对企业成员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使企业的人、财、物、管理技术、组织技能等诸因素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出较高效能。
显然,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正如IBM公司董事长小托马斯•沃森所说:“一个企业的基本哲学对成就所起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技术或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发明创新和时机选择等因素。”
我们从日本的崛起中不难看出,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都可以通过竞争从市场取得,唯独文化最具魅力,也最难得。企业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再是资金、技术、人才、设备和规模,而是企业文化的差异。所以,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取胜的奥秘。
二、日本企业文化与经济崛起的启示
日本成功的企业文化和经济上的崛起,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引以重视:
(一)重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挖掘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渊远流长。佛教、儒教、道教等思想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经营思想和管理哲学。《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经典著作中饱含了兵家谋略和经商之道。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还有中国的香港、台湾都能吸收中华优秀文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倍加珍爱和挖掘。
(二) 重视西方先进的管理方法的引进
回首中国改革开放历程,在引进问题上,我们存在重“资金和技术”,轻“人才和管理方法”;重“考察学习”,轻“消化吸收”的现象。在管理应用问题上存在重“硬性管理”,轻“软性管理”,缺乏“人情味管理”的现象。不重视员工教育和培训,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停留在口号上、文件中、书本里,许多领导甚至至今还对“管理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产生疑问和错误认识。这些现象和做法必然严重阻碍中国企业的发展和民族经济的振兴。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差异表现为“企业或城市”的差异;“企业或城市”之间的差别不再是“资金、技术”,而是“人才和管理”上的差异;而“人才、管理”的差异最终表现为“以人为中心的组织文化体系”的差异。“管理产生效益,管理也是生产力”应成为全民的共识。
(三)重视有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企业文化热波及全球,中国很多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文化的学习、研究和建设。但一味照搬日本的企业文化的作法是行不通的。其实中国式的企业文化自古就有,儒教、道教思想及《孙子兵法》中处处闪耀着中国文化的智慧和光芒;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各级工会组织就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门,而且创造了许多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法,只不过我们当时受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的限制,没有及时总结、推广、创新罢了。当前,我们应站在全球市场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评价自身文化的优劣,大胆吸收西方文化中优秀的管理方法,兼收并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牢固树立“企业销售的不是产品,而是文化”、“产品销售,文化先行”的观念,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注入活力,为中国品牌的扩张与推广作出不懈的努力。
(四)重视中国品牌形象的塑造
商业竞争就是文化竞争。“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企业文化往往外化为企业形象。也就是说,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企业形象的优劣体现企业文化的优劣。所以我们在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企业形象战略系统建设,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的建设结合起来。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形象建设的基础,让企业形象系统表现企业文化内涵。中国海尔的品牌经营与形象管理的成功,就是中国式企业文化成功实践的有力佐证。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中,我们更应强化“形象意识”和“品牌意识”,牢固树立“没有形象就没有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的观念,更加重视并认真做好“CIS”三大系统即“理念识别系统”(M IS)、“行为识别系统”(B IS)、“视觉识别系统”(V IS)的设计与建设,大力运用公关手段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支持和推动更多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打造更多、更响亮的“中国造(Made in China)”品牌,为中国企业振兴、民族经济崛起和全球经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