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一、确定研究目标和界定范围


    汽车工业产生100多年来,一直被当成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在国家实力成长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创造巨大国民生产总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发展、创造出口和外汇储备、增加就业和财政收入等多方面体现。当然,汽车的大量使用,也会带来资源耗费、环境污染、交通阻塞和交通事故等负面效果,但远远低于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中国汽车工业迄今已经走过了54年的历史,虽然与世界汽车发达国家相比年轻了些,但比起韩国汽车工业仍然早了9年。本文研究对象及界定范围主要是汽车工业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二、清单分析


    20世纪90年代,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汽车产业转移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逐步融入了国际汽车产业转移体系中,成为承接国际汽车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但中国汽车工业的真正起飞是在进入21世纪以后,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跨国公司加大了向中国转移汽车投资的力度;与此同时,中国国民收入的高速成长和居民消费结构的质的提升带动了汽车市场每年15%以上的增长。由此,在中国形成了汽车市场供求两旺的火爆场面。来看一组数据:


    近年来(2009年来),中国汽车需求量和保有量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2000-2002年实际汽车保有量分别为1608.91万、1802.04万和2053.17万辆,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0.73%、12%、13.94%。2003年预计汽车保有量将至少达到2353万辆,比2002年增长14.6%。这些数据预示,2003-201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以及由此带动的汽车需求量将继续呈加速增长的趋势。而居民收入提高、汽车价格的下降和消费环境的改善等三大因素将推动中国汽车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据有关文献推算,2010年汽车的年需求量将达到1317万-1911万辆之间。因此,中国有望在21世纪前10年成为世界上最具成长性和规模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之一。


三、影响评价


    在中国汽车消费需求“井喷”的行情下,还要克服四重障碍:


    1.产业政策对国内外投资汽车行业的限制,使得目前的汽车生产不能满足和适应汽车消费的要求;


    2.基于各个部门局部利益而形成的消费政策严重加重了消费者购买和使用汽车的成本,限制了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需求;


    3.信贷保险政策和诸如汽车维修服务的政策法规不能有效地在汽车厂商与消费者之间充当疏通管道的工具,反而有“揩油”和“抑制”需求之嫌;


    4.是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管理的滞后,可能是未来真正制约中国汽车市场的障碍,而这类障碍的解除更重要地依赖于城市政府公共职能的落实和认真履行,要求城市政府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做好应有的公共财政职能,加大公共设施投资、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四、结论及解释


    从全球角度看,汽车工业应当属于一个夕阳产业,汽车产业的全球化,集中体现在两个显著而又相互关联的特征上:


    一是汽车产业链,包括投资、生产、采购、销售及售后服务、研发等主要环节的日益全球性配置。过去跨国公司在本国建立、保持研发机构,对于目标国市场采取复制产品的方式进行投资,而现在则采取将各个功能活动和能力分配给全球市场的方式。整车装配与零部件企业之间呈现分离趋势,零部件企业与整车装配企业之间以合同为纽带的网络型组织结构日趋明显。整车制造企业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以及零部件工业的国际化,模糊了汽车产品的“国家特征”,使其成为了典型的全球化产品。


    二是巨型汽车企业之间的大规模重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汽车生产能力普遍过剩,加之各国对安全、排放、节能法规日趋严格,促使汽车工业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许多发达国家的汽车公司通过扩张、合并、兼并等手段增强自身竞争力。目前,戴姆勒与克莱斯勒合并,并控制美国三菱汽车公司50%的股份,雷诺和日产联手,福特收购沃尔沃轿车并购美洲豹和阿斯通•马丁以及拥有马兹达1/3的股份及管理控制权,通用控股日本五十铃、铃木和富士重工,标致并购雪铁龙,大众并购本特里、西特、劳莱斯勒并拥有奥迪99%的股份以及斯柯达1/3的股份,宝马并购罗浮并拥有劳莱斯勒品牌等,从而使国际汽车工业形成了“6十3”的格局。“6”指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莱斯勒、大众、丰田、雷诺-日产,“3”指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其产量已占世界汽车产量80%以上。汽车企业在全球的大规模重组实质性地改变了传统的资源配置方式、产业竞争模式和产业组织结构,并使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以往的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面临严峻挑战。


    国际转移的通常是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和产品,或是在转移国已经成熟或趋于衰退的产业,这可以从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得到说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维农Raymond Vernon 以美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的产品周期理论。维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理论认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与产品周期有关,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企业在产品周期运动中,由于生产条件和竞争条件变动而做出的决策。维农把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创新、成熟和标准化三个阶段。其中,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产品技术逐渐成熟,国内外对产品的需求随之扩大,产品价格弹性增加,对降低成本的要求十分迫切。这时,产品的样型已经稳定,仿制开始,技术优势弱化。由于竞争对手出现以及担心丧失国外市场,企业纷纷将生产转移到国外,投资地区一般选在收入水平和技术水平与母国相近的地区;第三个阶段是产品的标准化阶段。此时,产品已完全标准化,企业的技术优势丧失殆尽,产品竞争围绕着价格展开。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将生产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以延长产品生命周期,因而,企业该阶段的产业转移主要流向发展中国家。


    依照维农的产品生产周期理论来看,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是在外国公司发现中国这个潜在的“汽车消费大国”之后,争先恐后进军中国市场的结果。我们认为,中国汽车产品目前正在处于维农产品生命周期第二阶段的结束期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期,价格竞争以及基于价格竞争的非价格竞争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汽车市场竞争的主线。

 

责任编辑: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