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现代日本社会的一种新的流行语,“过劳死”已经为日本国民所熟悉。“过劳死”现象也不断引起日本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一些新闻媒体都纷纷开设专栏或专题节目对此问题展开讨论,试图将它作为透视日本社会问题的视角之一。“过劳死”已经成为日本国内乃至国外所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
“过劳死”一词,最早出现在日本,根据《日本语大辞典》的解释,「過労死」为「長 間の過重菜労働の結果、や肉体疲労が蓄積され、労働者が突然死ぬこと。这里所指的过劳死,主要是指由于长时间的劳动和工作压力过重造成肉体和精神上的劳累过度而引起的突发性非正常死亡。近年来,也有人把“自杀”看作“过劳死”的一种表现形式。
“过劳死”现象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低速增长的时期,进入80年代末90年代初,“过劳死”的发生数和死亡数急剧增加。“过劳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死亡者的年龄多在30-50岁之间,约占死亡总数的70%左右。这说明过劳死袭击的主要目标首先是那些正当壮年的企业劳动者。过劳死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死亡者的职业构成上波及面逐步扩大。过劳死以往主要发生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第一线工人,即蓝领阶层中,现在已经波及到各种职业,如企业的经营者管理人员等。尤其是近年来,白领阶层显著增多。例如,日本《朝日新闻》曾经报道过的日本大型商社三井物产的课长石井淳在出差时猝死于下榻的饭店事件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石井因工作需要,大约每年有100多天奔波于海外各地,最终因劳累过度体力不支而丧生。长期的紧张工作和心理压力,使他们的身心承受能力达到极限。不少人英年早逝。“单身赴任”对劳动者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加速了过劳死的进程。过劳死近年来也开始向职业女性袭来。过劳死的潜在危险正在逐渐增长。1994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正式把“工作过度”列为“劳动灾害”,开始政府干预。1995年,日本著名的精工、全日空等12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因工作过度劳累去世,令整个日本社会震动。2007年12月14日,引起广泛关注的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员工、年仅30岁的内野健一“过劳死”一案,更是震惊日本社会。“过劳死”已经成为当今日本社会的一大顽疾。
在劳动强度相当的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延长, 是造成员工身体疲劳的关键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制造业的员工,因的劳动时间要比德、法长530多个小时,比英美长200多个小时。从这点看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学者们称日本人为“工作狂”、“过劳分子”、“工作中毒”、“工蜂”等。一些人认为日本人是为了赚钱而拼命工作的,这在物价高,生活费用高、支出大的现代日本社会中,是能成立的一个理由。但从日本人接受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理解过劳死现象,则不能不看到日本员工在坚持企业第一、自我牺牲的价值观下的劳动和工作,其实是有自觉自愿因素的。他们往往主动增加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因而才出现过劳死现象的。很多日本工人没有将应享受的全部休假时间用于休息。他们用休假的时间,为企业收集资料,或到市场进行调研等。闲暇时间也在为企业集团做奉献。日本人信奉的劳动价值观,使他们认为,人仅仅求生存是无意义的,只有工作生命才有寄托。工作就是一切,工作即生命,工作即人生。工作是最美和神圣的。这就是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工作观。
造成“过劳死”的原因并非很简单。一般认为它是由于劳动时间长和劳动压力大引起的。日本每年约有4万多人因过劳而死。这种现象与现代社会节奏快,经济竞争激烈也有关。虽然这些是过劳死产生的直接而重要的原因,但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却是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与日本人长期接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有关联的。效忠的文化观念已渗透到日本的企业精神当中。
对于“过劳死”问题,日本学者和国外一些学者已经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们大多从日本社会近年来发生的过劳死现象入手,来探寻其原因。同时力求找到解决的方法。
同时日本国内也发起了一些专门的机构和组织。早在1987年,大阪的一些律师、医生和工会组织首先在当地发起了“过劳死问题联络会”后来,全国7个地区开设了“专线电话过劳死110号”。受理受害者遗属的申诉,现在全国47个都道县府都有了此专线。此专线已经开通了21年。
日本武士文化精神崇尚忠信相依、生死与共的内在联系,以忠诚牺牲等为道德信条。在武士文化精神中,“忠”的伦理观是很重要的内容。日本人崇尚武士文化中的“忠”。具有舍我的奉献精神。日本镰仓时代的初期,武士对主人的忠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即以主人的恩赏作为条件。1236年,日本统治者颁布了第一部武家法典—《贞永式目》,告诫武士要敬神佛、尚勤俭、克己奉公、重视团体利益等。这一法典对武士的道德观念影响很大,武士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忠诚、尚武、重视名誉、轻视死亡的文化心理。最终,无视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即为主人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后来转化为一种单方面的绝对效忠。
这种效忠的文化观念也渗透到日本的企业精神当中去。日本企业非常重视对员工忠诚心的培养。企业家提倡“一切为了企业”、做企业的忠诚战士“的企业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日本企业还通过终身雇佣、员工持股、鼓励员工参与决策等方式,树立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意识。而忠于企业成为了日本员工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这就容易将日本人演变为一种企业人。很多职工往往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某个特定的企业。其活动的封闭性和过分依赖性十分明显,慢慢使他们成了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生活的工作机器。舍我的忠诚自然会引起日本工人的过劳死。日本人过劳死的发生,与日本传统文化是有很深的关联的。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经过长期的历史浸润已经融入到日本的民族性格中,由此完成了日本道德精神的建立,形成了日本的整体精神,而且逐步成为了日本文化精神的核心。武士的忠诚和牺牲精神,具有难以估量的能量,它激励员工为企业献身。企业战士为了企业成员的共同利益,以武士的忠诚和献身的激情为企业而战,不惜最后战死在工作现场和生产第一线。从而引发过劳死。
“过劳死”与日本的集团意识与日本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也关联很深。日本人从小就接受集团主义教育。日本人的集团性从小就开始萌芽,经过人生的各个阶段逐渐趋于成熟。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日本人的集团性源于深刻的文化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更与长期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思想意识不可分离。日本人的集团意识主要表现在重视群体和序列,强调个性归属群体及群体的和谐统一。强调个人为集体献身,个人的集体的忠诚和对权威的绝对服从。
日本社会文化的核心是集团性。日本企业伦理的核心就是集团主义。在序列意识的基础上,日本形成了以武士道的“忠义”和以“忠孝恭顺”为宗旨,成员服从集团,下级服从上级的集团性文化。在集团主义的氛围中,他们不惜忘我工作,精神常常处在一种外在的无形压力下,如能得到企业和他人较高的评价,便觉得死也值得,反之,则宁可“保节自杀”,或“以死谢罪”。因此,除了身体上的过劳死外,“精神过劳死”无疑于日本的集团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日本是一个以工作狂闻名的国家,企业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这种日本人的集团意识带来了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人的高强度工作和奉献精神,正是与他们接受的传统文化中的效忠伦理和集团意识有关。但是神圣的效忠伦理和过分的集团意识,也给人带来了繁重的生理压力和沉重的精神压力,使人疲惫不堪,造成过劳死现象的出现.
综上所述,日本社会的“过劳死”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社会问题。除了解决它产生的社会原因之外,还应该重视逐步改变一些传统文化观念,减弱武士文化中效忠伦理和过分的集团意识对个人的不良影响,从而使困扰日本社会的“过劳死”现象得到更有效的解决。当然,由于日本人的劳动价值观和长期受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武士精神文化和集团意识的影响很深,这个需要逐步改变日本人传统文化观念的过程是一个十分长期的过程。
责任编辑: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