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2001年年底,瑞士罗氏公司宣布,其在日本的子公司--日本罗氏将与日本中外制药公司合并,共同组成一个以研究为导向的全功能跨国制药公司。在这家新公司中,罗氏因拥有50.1%的股份而取得控股权。这种由国外公司掌握合资企业控股权的情况在日本制药行业还是第一次出现。新公司仍然以中外制药公司命名,并将继续在东京股票交易所上市。据统计,新成立的中外制药公司的销售总额约为2530亿日元(34亿瑞士法郎),位列当时日本药品市场第4位。同时,罗氏公司也借此兼并行动重新进人世界10大制药企业排行榜。


  根据达成的协议,新成立的中外制药公司仍然是一家自主管理的公司。然而,对于其他一些已经进入日本市场的西方制药公司而言,他们更希望建立起自己的公司形象。为此,许多西方制药公司纷纷出售自己与日本本土公司共同组成的合资公司的股份,加大力度推广自己的产品,提高自己品牌在日本市场的认知程度。

 
日本药市引力大


  日本市场对跨国制药企业曲吸引力是毋庸置疑的。据IMS公司统计,日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药品市场,其2003年总销售额达到524亿美元。作为一个高度工业化国家,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日本的卫生保健系统又是非常先进和平等的。


  在日本,尽管厚生劳动省近年来也鼓励临床上广泛应用通用名药物,但是,通用名药物对专利品种的竞争远不如其他一些国家那么严重。目前,通用名药物只占据了日本药品市场大约7%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在许多西方国家,这一数字达到了近50%。


  不过,在日本,跨国制药公司依然会遇到许多挑战。例如,日本的企业文化与西方国家大相径庭。在日本,股东对企业运作的决定权很小(这也是日本本土公司之间很少合并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另外,日本公司常常会制定长远目标,其计划甚至会考虑到30年后发生的事情,而西方企业通常只制定为期3~5年的中期计划。从销售代表的工作效率这方面来比较,外国公司的销售代表似乎比日本本上公司的同行们略逊一筹。此外,为了严格控制药品成本的不断上涨,日本政府还会对已上市药物的价格每两年进行一次调整。

 
  IMS公司预测,从现在起到2008年这段时间内,日本药品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将只有1.8%。不过,如果跨国制药公司能够在其合资公司中占有更多的股份,并且能够不断扩大自己产品在日本市场的认知程度,那么,他们在这个市场中的回报还是非常可观的。

 
新药审批加速


  1999年,日本为了加快国外临床试验数据在新药审批过程中的应用,逐步推出了一系列措施。2003年7月颁布的新版《日本药事法》又为日本新药审批过程带来了一些新变化,包括:①针对生产商/进口药品的新药审批程序将转变为以产品为对象的上市审查过程;②组建全新的类似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的药品审评机构;③引入快速通道优先审批程序。
 

  2004年4月1日,日本将原先负责药品咨询、新药及医疗设备审批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三个机构整合为一,命名为日本药品与医疗设备审批署(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Devises Agen-cy,PMDA),以期加快新药审批速度。PMDA计划在未来5年内,将新药的一年审批率从目前的50%提高到80%。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将使得跨国制药公司已在其他地区上市的产品更容易地直接进入日本市场。据悉,这种全新的新药审批程序将于2005年开始生效。虽然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新药审批费用的上涨,但它却可以让新药更快地获得通过,从而为制药厂商节省了数月、甚至数年的等待时间。

 
积极应对的日本厂商


  在2004年早期,日本市场中5大国外制药公司的销售人员总数已经达到9030名,而相对应的日本国内厂商的销售代表人数则只有6500名。而且,国外制药公司在日本药品市场的份额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增长,2002年,美国和欧洲制药厂商取得了日本药品市场38%的份额,较2000年的32%有所提高。

 
  面对西方制药公司的步步进逼,日本制药企业一直在寻找积极应对措施。2004年2月,山之内和藤泽公司罕有地宣布了一项单纯由日本国内企业之间进行的合并计划,这次合并计划将于2005年4月1日生效。新公司将拥有2400名销售代表,其规模位列日本本土制药企业首位。在宣布这项计划之时,山之内公司也承认,国外跨国公司的紧逼是导致本项合并计划出台的重要原因之一。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