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日本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末的泡沫破裂之后,也曾于90年代出现类似的信审危机。造成那场危机的原因在于日本政府对动用国库资金向银行注资犹豫不决,而是仅仅以扩大需求面的错误政策来应对。当政府最终采取行动时,却走了弯路,而且也太晚。从日本泡沫破裂到政府第一次向银行注资整整隔了9年时间。这里有两个重大教训:

 

首先,只有注资并不能解决问题,如何安排注资更重要。首先必须要对金融机构进行准确、严格的资产评估。只有进行这一步以后才能进行必要的资本注入,也才能迅速推进。

 

不相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是金融市场焦虑情绪最重要的来源。不幸的是,在90年代末,日本在银行依然隐瞒不良资产状况时就进行注资。结果,即便在注资之后,金融危机依然持续。直到2002年,时任首相的小泉纯一郎推出“金融振兴计划”之后,危机才得以解决。根据该计划,银行接受严格审查后才进行必要的注资。结果,政府于2003年向Resona Bank注入资本,随后形势开始好转。

 

第二个教训是,采取的行动可能过火。在危机之中采取行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有些举动需要避免。如果一些机构获得过度的保护,其他机构所受的影响会加剧信心危机。在当前形势下,全球范围内取消按市值计价会计准则的趋势会引发问题,日本目前也在讨论取消这一准则。其想法是,为防止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显得更糟,暂时取消一些会计准则。这样是大错特错。取消按市值计价的准则会加剧投资者对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担忧。因不确定资产负债表状况而产生的混乱只会更加严重。

 

 

责任编辑:玉玲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反思日本存款保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