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访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食品部副总监朱海俊先生

我国的近邻日本是非农业国家,每年需要从海外进口大量的农产品和食品。中国是其主要的农产品及食品出口国,近些年的中日贸易数据显示,日本市场潜力巨大,然而受到日本相关法规、监控措施及中国本身的食品安全状况的影响,中国食品的赴日之路却充满困难。2009年2月, SGS-CSTC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下简称SGS通标公司)与日本株式会社Q’SAI分析研究所(以下简称“QSAI分析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协议,相信此举必将对中国食品更加顺利地进入日本市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SGS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食品部副总监朱海俊先生,从食品安全的角度分析和探寻中日食品贸易的发展之路。

 

记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食品进出口贸易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通行准则的影响,并且食品安全问题正成为我国食品贸易中最大、最难防范的障碍,我国的食品出口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困难。在您看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哪些?应如何应对?

 

朱海俊先生(以下简称“朱总”):近年来发生的诸如苏丹红、三聚氰胺等事件对整个食品行业造成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食品相关行业的对外贸易,有些国家动辄以食品质量为由,对中国出口的食品实行扣押、召回等,成为不容忽视的一大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产生这一局面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其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的检测水平不断发展,使得对危害物质的检出限值大大降低,因此一些原来不能被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了;其二,某些媒体缺乏科学态度,对食品安全事件过度炒作,而政府相关风险评估报告又相对滞后,难以在第一时间及时以正视听,因此使得一些食品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被过度曝光以致造成公众的曲解;其三,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不法分子在利益的驱动下胆大妄为,违法添加违禁物质;其四,我国幅员辽阔,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监控的力度不一,使得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管控存在一定的难度。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一向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如何使老百姓吃得放心都是各级政府及公众最关心的话题。在中国,公众对吃的要求早已从最初的仅仅满足温饱发展到如今的既要吃得好、又要吃得卫生安全。随着民众对食品质量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政府也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并将各类整治措施落实到位。可以说,目前消费者从正规渠道购买的食品均是有安全保障的。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和实施,已经明确显示了政府相关机构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重视程度。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政府、企业等多方面持续不断地努力,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将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例如新食品安全法首先就建立两个制度,一个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一个是食品安全风险的评估制度,这两个制度对于促进我们国家食品安全确实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记者:近些年,中日贸易的情况如何,能否简单介绍一下?

 

朱总:日本已经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两国之间的贸易发展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非常迅速的。就中日食品贸易而言,中国食品出口的1/4是进入日本市场。根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日本食品进口的16%来自于中国市场。中国和日本之间的食品贸易可以说是互补的,满足了日本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日本餐桌上的大蒜、花生、蘑菇90%来自于中国。

 

2008年,由于饺子事件奶粉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我国对日食品出口受到严重影响。根据我国海关统计,2008年,我国对日出口食品65.3亿美元,同比下降11.5%。日本在我国食品出口中的份额也从1996年的41%下降到目前的20%,为历年最低。输日企业从原有的4772家下降到4107家,同比减少了13.9%很多品种食品出口数量锐减,像花生、包馅面食、烤鳗、紫菜、豌豆等商品出口量均下降一半以上;鸡肉制品、魔芋及鱿鱼、苹果汁、干香菇等商品出口降幅也在20%以上。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今年我国食品、农产品对日出口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记者:在您看来影响中日食品贸易有哪些因素?

 

朱总:无论是就那个国家而言,在食品国际贸易中,食品安全事件和对各国食品法律法规的理解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需要密切关注的。

 

除了法规之外,在我国发生的一些食品安全事故,也大大降低日本国民及进口商的消费信心,并促使日本政府实施更加严格的监测。统计数据(如表)直观地反映了这些因素导致的贸易波动。如2008年所谓的“毒饺子”事件让中国对日出口跌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因此,每当出现输日食品安全危机或日本提高对进口食品的技术壁垒时,都会使中日食品贸易产生大的波动。所以,总体而言,今后两国贸易波动仍会长期存在,但由于饮食文化的同源性和地域的紧邻,两国的贸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是趋于稳定和增长的。

 

单位:亿美金

 

2005

2006

2007

2008

我国输日农产品金额

792

82.1

83.4

76.7

       其中:食品金额

706

74

73.5

65.3

日本在我国食品出口中所占份额

307

26.5%

41%

20%

 

记者:日本在食品方面有哪些法规要求是需要中国食品出口企业注意的,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建设有哪些可借鉴指导?

 

朱总:就日本的食品法规而言,它在规范食品贸易流程、监督管理制度等方面有着积极地作用。日本国民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非常高,日本政府出于保护国民健康的宗旨,对本国生产及进口食品安全监控非常严格。目前日本对进口食品实施的监控体制包括:①推进出口国采取相关卫生措施;②进口时的检疫所检查体制;③在日本国内流通时由都、道、府、县(日本的地方行政区划)等实施的检查。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纷繁复杂。其中2006年推出的《肯定列表制度》更是达到了国际贸易中前所未有的“苛刻”程度,该列表罗列的很多物质按目前的检测水平还有很多无法进行分析。总体来讲,通过这些众多的法规及监控措施,使日本的食品安全有较好的系统保障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然而,当法规被用以设制成为贸易技术壁垒时,则大大增加了我国出口日本食品及农产品的检测成本,导致贸易量下降。2006年肯定列表制度的推出,大大遏制了中国农产品及食品输日的迅猛态势。经过努力适应,2007年保持了平稳,但国内出口企业为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食品法律法规角度讲,日本的体系相对我国来讲比较简洁。对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规建设主要的借鉴在于前后的一致性。比如,在2008年,较多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标准被更新,充分说明中国在标准的技术方面正逐步与国际接轨。但同时又出现了较多产品标准与实际检测标准间的矛盾。例如,微生物检测方法现已从2003版更新为2008版,在检测方法及检测单位上都有较大不同。如大肠菌群,2003版标准要求检测限<30MPN/100g(固体)或< 3 MPN/100ml(液体),2008版新标准中规定了3种检测方法,3种检测方法都将检测单位从原先的每100g中含有的量改为每g(ml)含有的量(<0.3MPN/g(固体)或< 0.03 MPN/ml(液体)。这一更新如果单从检测值看,并无异议。但如果从产品的判定标准上看,二者间将出现较大的分歧。因为已有的产品标准将无法对采用新标准检测的值进行判定,这也是近期在食品标准中出现的较大问题。这些细节,经常会被忽视,但却会给具体的工作带来一定的麻烦。此外,对已有的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也是我们应该借鉴的。#p#分页标题#e#

 

记者:如何促进中日两国农产品食品贸易的良性发展和食品安全的提升并尽可能减少这样的贸易波动?

 

朱总:从具体运作层面讲,切切实实提高出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是关键。目前,国内众多出口企业普遍不够熟悉进口国的技术要求,并且由于技术、设备和资金的限制,自身不具有相关的检测能力,因此出口时往往面临较大的风险。解决的方法有多种,借助有资质的第三方力量是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先进技术和国际公信度的三方机构,熟悉国际贸易中的各类法规要求,其出具的检测报告能帮助企业有效规避技术壁垒,顺利获得进口国放行。

 

    事实上,我国政府在食品安全提升和促进贸易的良性发展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譬如立法方面,就有新的食品安全法的推出,以及随后与之相关的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建立和各种标准的更新完善补充等。通过法律的规范和有效执行,我国食品行业的整体安全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对出口食品的企业,也会减少相应的风险。再譬如信息沟通方面,商务部、质检总局等相关管理机构的贸易警示和通报信息以及国外最新法规培训等,对于帮助出口企业规避最新的贸易壁垒非常有效。还有贸促会等机构主导的各类国际采购交易会等也给贸易双方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除政府外,一些跨国的三方服务机构也积极致力于国内食品安全的提升和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达成。这些机构遍布全球的网络和专业团队,熟悉各国法规要求,从而可以有效地帮助本地企业规避相关壁垒,而这些机构在国际贸易中多年获得的良好信誉还能提升出口企业的市场拓展成功率。另外,出于社会责任和利益的考虑,这些第三方企业都会积极与当地政府合作,促进国际国内法规的衔接。除了高公信力的检测报告和认证证书外,跨国第三方机构的各类研讨会、培训、信息通报等亦让出口企业受益良多。 
 
                                                   责任编辑:毛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