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出现了一大批全球领先的电子业巨头。为了满足自身业务的需求,日立、松下、东芝、富士通、NEC等大企业内部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软件部门,他们开发出来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集团内企业和日本国内企业的需求,出口数量很少。
依靠这一大批电子业巨头,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市场。但是,这种内生式的发展模式也使得日本软件业与国际市场脱轨,在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等关系到行业标准的软件方面没有太大的影响力。日本的软件更多的是随着日本的大公司和日本的电器、手机等走向了世界,而且由于日本在电子行业的地位,日本软件的优势也集中在部分行业的中间件和应用软件上。
近来,日本软件业加强了对中国市场的开拓。2004年12月16日,日本最大的软件企业之一的日立制作所信息与通信集团宣布在北京中关村软件园成立“日立高科技开放实验室”。日立的这个实验室主要用于软件测试和技术培训,并作为日立寻求合作伙伴的展示平台。
2003年7月,在中国的日立信息系统(上海)公司内部设立了软件事业开发部,这也是日立软件进入中国的关键一步。由此,日本排名第一的JP1系统运行管理软件被引入中国。经过一年多的拓展,除了日本在华企业之外,JP1已经打入了中国的政府和金融部门,四大商业银行中已经有三家开始试用JP1软件。
在日本,有10万家企业使用日立的JP1软件。日立希望在中国也能获得高速增长,并计划到2009年争取达到5亿元的销售规模,并希望两年之内在中国发展十家以上的软件合作伙伴。
随着国内成本的提高,日本的软件企业不得不将部分业务外包给成本更低的国家。由于文化和习俗的相似,日本企业更多地选择了一衣带水的中国而不是远隔万里的印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软件业的繁荣。
其中,大连就因为对日软件外包而迅速崛起,成为国内数一数二的软件城,一大批国内的软件企业如东软、中讯也抓住这个契机发展壮大起来。即使在国内软件产业最发达的北京,这种情况也同样存在:2003年北京市软件出口的前三名中,前两名都是NEC的合资公司,第三名也是把NEC作为最大客户的中讯。
对于中国的软件业来说,日本软件企业到中国来淘金,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日本的软件企业进入中国,一方面能够给我们带来不少的外包订单,还会与中国软件企业合作开发产品,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争夺中国的大客户,与中国的软件企业展开竞争。
但是,就像IBM、微软进入印度促进了印度软件业的发展一样,这种竞合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还是有利于中国软件企业发展的。
责任编辑: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