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偶尔一笔

 

战后的日本有几个职业是金饭碗,如银行,医生等,不管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旱涝保收。除以上职业外,还有一个是制药公司,它们每年投入在广告中的宣传费用就达九千亿多日元(约合人民币600多亿),由此可见制药与医疗行业的暴利程度。

 

有了投入一定要有产出,制药公司的产出就是各种新药、制剂和疫苗。日本规定孩子在出生后约10种疫苗是免费接种,其余要个人负担。比如乙肝疫苗就是要求家长自我负担,价格约在18万日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2万元)。很多家长为了孩子都会注射,而且还排队。

 

这样看来特种疫苗(国家免费注射疫苗之外)是个金元宝,所以很多公司都在争夺这个香馍馍。谁能抢到先行销售权,谁就是赢家。其中,日本厚生省(相当于中国卫生部)的官僚,以及大学,大学的附属医院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新药与疫苗的生死的作用。因为一个新药或者疫苗的生产,有着严格的审定过程。日本厚生省在审批新药时,一般是听取国立医疗研究所,以及国立大学附属医院研究所的报告后,才会发通行证。但是日本也讲究走后门,很多制药公司有人专门跑各个大学医学部,或国立医院研究所,并定期提供各种便利与好处,如研究费用,工程款等,甚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也会尽力帮忙。

 

俗话讲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从日本厚生省到东京大学医学部,再到各个制药公司就形成了一个黑色链条。日本当时为了制作疫苗要用血清,而这些血制品都是进口的,在捐血人员中有艾滋病病体携带者,于是这些人的血液通过新制成的疫苗被使用到日本患者身上,造成一大批输入性艾滋病的患者。据当时的资料,东京大学附属医院等都发现了这个症状,却没有立刻提出异议。而从这个疫苗制成,到事发的2年多时间,日本厚生省也不闻不问。一直到日本几千个患者联合提起公诉,整个事件才暴露在公众面前。

 

1996年,时任厚生大臣的官直人力排众议,第一次承认了国家在疫苗事件中的失职,这也是第一次日本政府承认在医疗方面的过失。随后日本医疗领域开始新一轮的打假扫黑。原东京大学副校长,东京大学附属医院院长安部被起诉,原日本厚生省管理疫苗官员松村被逮捕起诉,几个制药公司的董事长也被起诉,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结,借助疫苗事件为契机,日本社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运动。即以第三方的立场,监督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不正常关系,追究国家行为的民事责任,以及普通民众的政治性活动参与。现在日本的新药与疫苗的审核过程与以前相比变化很大,也相当严谨,少了行政方面的干预多了第三方专家的意见。对此,我们中国是否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呢?

 

 

责任编辑:李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