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信息平台
中日经济技术研究会 | 北京唐藤经济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中日通专题

政府盲目投资转嫁危机

 

日航破产重组可以说是日本历史上除金融业外最大的破产案。日航破产主要的原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日航经营有很大问题,就是日本所谓的“放漫型经营”。一方面表现在过度地投资在与本业不相关的领域,如大面积开发旅游地,在金融市场上做期货交易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不计成本的经营方式,如购买很多大型的飞机。

 

政府的航空政策有失误。日本国土38万平方公里,97个机场,也就是相当于云南省大小的面积建了近一百家机场,机场过密、过多。显然,其中很多都是赤字经营的机场。

 

来自美国的某些压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美的贸易摩擦很严重,美国对日本施加压力,迫使其扩大内需。于是,日本就考虑在国内利用公共投资扩大内需。公共投资是当时日本自民党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政策,但是难免带有一些盲目投资的味道,而这种盲目投资难免会带到机场、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从而转嫁到像日航这样的企业中去。

 

激烈的市场竞争,比如来自高铁的竞争,以及小泉政府之后的规制(即市场开放)带来的竞争。日航这样的企业,背负的历史包袱比较多,在市场竞争中输掉了很多优势。

 

政企不分的“尾巴”

 

日航属于半国有化企业,日本目前已经不存在像中国这样的完全国有化企业了。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曾根内阁的时候,随着撒切尔夫人、里根政府的私有化浪潮,私有化进行得比较彻底。日本的铁道、电信电话、电力都分割了,烟草专卖权也下放了,其实日本可以说是最没有国企的国家。在日航和中国企业对比的问题上,虽然大环境上不同,但是作为企业本身,有很大的可比性。日航这样的老国企,受到政府关照很多年,同时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这样性质的企业,在中国可谓是比比皆是。中国的国有企业可以说是纯粹社会主义体制,国企有两万多家,包括中央的和地方的。作为计划经济转型过来的企业,其国有色彩比日本可以说还要浓厚得多,数量上也比日本多。

 

我国的国企特点和日航类似:一是“软预算”;二是人事安排受到政府控制。例如,日航跟自民党关系一直很好,在自民党政府当政时期,日本有一些“官员下放”,就是一些重要部门的官员退休或者提前退休时会到一些国有性质的企业,或者特殊法人――政府官方或者半官方出资的机构(类似我们的事业单位)去做负责人。他们都拿很高的工资,并且占有政府的财政预算。这些人有政府背景、人脉关系,拿到预算比较容易,企业有了失误也容易掩盖。而在中国也有类似情况,国有企业高管可以说是经济利益和行政待遇双收。这是政企不分的“尾巴”,使得企业和政府之间有着扯不清的联系,政府便于直接干预、指导企业的经营。

 

“政府+国有企业”的模式是有效的

 

国有企业地位重要,也承担了很多政治责任。比如国家财政缺钱,增加税收之时,首当其冲就是国有企业。再如,救灾、军事等政治任务本身也很难用经济去计量。

 

受到各种导向性的政策的影响,国有企业的自主经营性必然不强。同时,国有企业高管责任心不强。作为国家财富的经营者,做任何工作都去要求佣金、提成也是不现实的,他们只能拿相对固定的收入。于是又会涉及到优秀的人才会不会流失的问题,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如何看待国有企业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关系,就涉及到国企存在的必要性问题。

 

首先,在战争时期(日本叫做统治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这时候,国有企业甚至是计划经济有极大的优越性。然而,和平时期,还是市场经济为好。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其次,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如何衡量国有企业的作用?日本对中国的借鉴意义在于,日本也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它也是在赶超发达国家。日本经济赶超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经历了反复的国有化――私有化――国有化过程。因为实现超越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战时经济有一定的接近性:需要动用国家的力量,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把有限的资源调配到最合理的地方去。所以国有企业是必要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国有企业”的模式是有效的。但是,不能走过头。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国有企业也不应该是永远的,应该逐步市场化,逐步放宽。

 

日本的经营模式是不是走到头了

 

去年年末我去日本考察,发现日本的经济正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日本在反思。其实在日本泡沫经济破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和各国研究日本问题的学者都在思考。我的看法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是一个象征。虽然是一个突发事件,同时也是一个必然的问题,是日本经济发展到顶点必然走下坡路的一个表现。

 

同时,他们也在问:日本的经营模式是不是走到头了?过去日本的企业经营模式是“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工会”等等这些形式,尤其是丰田的经营方式,常年不衰。但是,20世纪90年代后引进了美国的效率型模式,称作“派遣社员”。改变经营模式必然给企业带来一定变化,改变传统需要一些时间来修正。过去的日本制造依靠的是“全员管理生产方式”,日本人有着以企业为家的理念,从员工到领导责任心都很强,而改革之后这种“派遣社员”制度使得一线工作的员工没有了终身的保障,责任心必然会减少。

 

企业管理模式跟文化有关,做这些改变,需要文化、理念的改变与之适应,在这个过程中会出差错。但是反过来讲,也要看到,这种差错是可以理解的,任何经济体也好、企业模式也好,运行太久一定是会出问题的。这可以看作是日本的经济、日本企业调整、突破的契机。

 

责任编辑:李颖